陕西甘泉:看黄河岸边小城如何实现美丽蝶变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8-31 10:21:39

夏秋之交的甘泉,天高云淡,生机盎然。8月30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采访团走进陕西甘泉,看黄河岸边一幅幅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铺展。

从延安驱车60公里,记者来到位于延安中部的“陕北小江南”甘泉县。这里平均海拔1148.7米,丘陵密布、地貌多变,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奇特瑰丽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媲美美国“羚羊谷”的甘泉大峡谷受到社会各界赞誉,成为了全国旅游热门“打卡地”。

村民致富“稻”路越走越宽

从甘泉大峡谷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甘泉县道镇五里桥田园综合体,这里郁郁葱葱、彩蝶飞舞;田地里满眼翠绿,水稻的谷穗开始弯下了腰,等待着9月的成熟。

“我们从2022年重拾水稻种植,打造了集水稻生产、休闲观光、亲子教育、科普拓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五里桥驻村干部白磊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甘泉县人,白磊在这里驻村三年时间,看着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他言语里都是喜悦。

据了解,五里桥村位于府村川水库下游,水资源丰富,2022年被列入首批恢复水稻种植的实验示范基地,实施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生产,科学种田,亩收入产值是玉米的3倍多。2024年,五里桥村学习盘锦模式,自育稻苗,推进稻蟹共养,实现一地多收,已经投放蟹苗5000斤,预计中秋节上市,还可实现再增收。

除了水稻产业,道镇还“解锁”了一把农旅深度融合的“金钥匙”。2023年以来,道镇依托五里桥稻田、森林资源和多元化的农耕文化,探索打造田园综合体。先后建设了观景台、诗意田园长廊、观光小火车、水稻研学长廊、稻田舞台、星空房等多个景观节点及网红打卡点11处,配套了民宿农家乐,举办了田园诗画节、农耕体验节、稻田音乐节等活动。2023年接待各类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40余万元。

“去年我们种植了120亩水稻,效益80万左右,今年又扩展达到300亩,产量预计能达到20多万斤。”水稻种植户上官重越说。

走在田间地头,绿色的稻谷簌簌作响,原本荒凉贫瘠的五里桥村从种植水稻到稻鱼共养,再到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群众就近务工增收,农特产品销售增收,土地流转增收。村集体和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村民的致富“稻”路越走越宽。

小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在道镇,同样坐拥地域优势的,还有香菇产业。

象鼻子湾村的光伏板下,一座座香菇大棚里菌棒层层叠叠,种植户刘继承正在和工人们忙着把点过菌的菌棒运送到香菇架上。

“我是湖北随州人,我们老家从30多年前就开始种香菇,来到陕北以后,我发现这里冬季温度低,香菇生长期长,长出的香菇肉质厚、弹性大,去年,道镇镇长把我们引荐到这里种香菇,和基地合作,产出的香菇销往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收益可观。”刘继承说。

驻村干部雷凯介绍,2020年,象鼻子湾村为实现光伏板下土地的二次利用,引进甘泉新苗菌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象鼻子湾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累计投入536万,建成33座大棚,建成了烘干房、冷库、展厅,形成了菌种研发、菌棒制作、产品保鲜、烘干仓储、加工包装、品牌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条。2023年7月至今,共制棒20万棒,收益300万,纯利润近150万,一块地实现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集体分红”三份收入。

“11月就是秋菇成熟的时候了,我们又新建了20个大棚,动员农户参与香菇种植,力争把基地打造成全县规模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预计今年能达到40万棒规模,明年能达到50万棒。”雷凯说。

“我在这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钱,不仅离家近还能学到种植技术。”村民常大姐告诉记者,以前她在外地务工,村里建成食用菌基地后便回来了。

一朵朵新鲜的小香菇,寄托了乡亲致富的新希望。象鼻子湾食用菌生产基地正在将这项产业逐步推广,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为乡村振兴助力。

文/图西安报业特派延安记者袁玥李欣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