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澎湃起新潮绿意——泰安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纪实之二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8-31 11:19:07

或俏立水边,或空中盘旋,呈现出别样灵动……近日,泰山汶河流域记录到泰山鸟类新记录种——斑尾塍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故事不断在泰安大地上演。

好生态“筑巢”,鸟儿翩然来。泰安地处黄河下游,是山东省唯一黄河干支流全域覆盖的市,践行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必须书写好生态文章。

跳出一隅观全局,泰安以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生态区域治理为核心,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大发展,筑牢山水泰安绿色屏障,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道路上笃定前行。泰山之巅松涛阵阵,大汶河畔水鸟翩飞,东平湖面碧波粼粼,壮丽的泰山和汶水间,铺展着多姿多彩的生态画卷。

播绿不止筑牢生态大屏障

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大汶河贯穿泰安东西,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与黄河相连,泰安的生态方位、生态地位决定了先行区建设中,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

序属孟秋,暑气褪去,绿意犹存。雄伟壮阔的泰山山峰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点缀着数以万计的古树名木,漫山林海,绿涛叠来,令人心旷神怡。森林覆盖率高达95.8%,有古树名木17599万株……作为“齐鲁绿心”,泰山生态屏障作用不言而喻。泰安在泰山及其主要支脉和余脉的山丘区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因地制宜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着力提升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突出抓好东平湖、大汶河、徂徕山等重要生态区荒山绿化攻坚,力争到2025年,完成精准造林8000亩,森林抚育2万亩。

沿着博阳路驶入汶河新区,徂徕山、大汶河山水呼应,浑然一体。进入泮河人工湿地,黄菖蒲随风轻舞,不断运行的净水循环系统让人倍感洁净,丝毫看不出这里的水是出自第四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砾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实现对水中部分有机污染物、氨氮的削减和悬浮物的大部分去除,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达到地表三类水水质标准,后排入汶河,注入东平湖,确保黄河流域水质安全。

放眼泰安,星罗棋布的湿地宛如绿宝石,在城市版图上熠熠生辉。为护好“黄河之肾”,泰安创新实施“林长+河湖长”湿地联合管护工作机制,建设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30处,在大汶河、康王河等湿地公园修复退化湿地69万平方米,同时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修复人工湿地652万平方米,在保障水环境的同时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安有高山、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丰富的生态系统,绿色,自古就是泰汶大地上最动人的底色。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泰安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廊道,花大力气实施总投资166.4亿元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修山、治水、增绿、整田、净湖,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真正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看待,打通了彼此的“关节”与“经脉”。

采煤塌陷地变身“致富塘”,废弃矿山上再造生态绿洲,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沟壑纵横的土地变为良田,泰山绵延处、汶水川流间,一个个绿色奇迹被创造,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格局基本形成,这不仅带来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环境变化,也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

全民“护湖”一泓碧水映苍穹

尽管已经入秋,微风中还带着一丝夏日的余温,拂过枝头,划过水面。沿着环湖路,漫步东平湖畔,空气中多了一丝凉爽,水光潋滟的东平湖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晶莹剔透的蓝宝石,倒映着蓝天白云。在东平,湖清岸绿的美好图景已经一步步变成现实。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东平湖的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围绕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东平县深入贯彻《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不断完善东平湖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构建常态化、专业化全民“护湖”机制,确保“一湖清水向北流”。目前,10个河流湖泊控制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东平湖湖南、湖北和戴村坝3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今年1至7月,水环境质量指数为4.79。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加强监管至关重要。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保护好东平湖的生态环境,东平县严格做好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强化预警监测、建立高效防控预警体系,推动河湖沿线巡查管护常态化、制度化,将沿湖8个乡镇(街道)划分为3大片区、4个执法中队,覆盖14个社区、33个村,健全了“管委+执法+乡镇+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了责任更加明确、指令更加畅通、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格局。

为保障水生态安全,东平县投资近30亿元,科学构建了“外来客水”“生活污水”“岸线山体”三大治污体系。该县围绕“外来客水”,兴修湿地、生态去污,通过建设汇河入大汶河等湿地项目,彻底解决客水入东平湖水质达标问题;围绕“生活污水”,增建污水处理厂、加大处理力度,通过县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稻屯洼湿地升级改造及下游湿地工程,解决城内的排水水质问题;围绕“岸线山体”,治山理水、消除隐患,通过建设生态隔离带、湿地及矿山复垦复绿项目,解决东平湖周边面源、点源的污染问题。“近年来,我们重点规划实施了35个子项目,新增湿地121.33公顷,通过生态隔离、湿地净化等措施,彻底解决了入湖水质达标、环湖点源和面源污染等问题,确保了东平湖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工作人员说。

傍晚时分,吃完晚饭的居民到东平湖畔散步,霞光洒落,湖面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水鸟翩翩起舞,落日的余晖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宁静。

久久为功打好治污“组合拳”

泰安美,美在蓝天、碧水、净土与人的相生共荣。

蓝天白云芦苇荡,波光碧影映鸟飞。水清了,草绿了,海子河岸,居民涉水而行,体验捉鱼摸虾的乐趣。海子河是大汶河的一级支流,经过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湿地修复、水质智慧管控等,恢复了水清岸绿,污染问题不复存在,得以重焕生机。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只有下猛药,才能除沉疴。近年来,泰安一条条河流由“纳污河”变为“生态河”“景观河”,实现了惊艳“变脸”。在大汶河、东平湖、南四湖等流域,泰安重点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建设82处视频监控、17套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及泰安市水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全市水环境感知与监管一张网初步形成,越来越多“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欢快流淌,今年1至7月,泰安水环境质量指数为4.93,居全省第3位。

在新泰市翟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生化池等设施建设已完工,污水处理设备安装完毕,投入试运行。经过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原来的3000立方米提升到4000立方米,工艺技术更成熟、先进,处理达标后的尾水经羊村河排入柴汶河,极大地改善周边水环境,降低了水污染风险。

污水的收集处理,关乎河流水质。泰安深入实施“两清零一提标”,完成6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9处建制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雨污分流管网192.66千米,同时,深入推动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3577个,城市黑臭水体实现了“动态清零”。

“天空很蓝,白云很低,随手一拍都是大片”“今天空气好清新,深呼吸一下”……如今,在朋友圈“晒”蓝天,分享身边的美景,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蓝天幸福感”的背后,是治污“组合拳”的连续出击。泰安坚决关停淘汰31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431辆高排放柴油货车,助力3家焦化企业、6家水泥熟料企业、5家水泥粉磨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00余家涉VOCs企业完成低效治理设施改造,标本兼治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泰安尽显“好气质”。

与此同时,泰安国家“双试点”创建起势见效,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创建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年度考核评估,相关成果在全国推广宣传;“无废城市”全域建设不断提速,已完成13个生活领域共计215个“无废细胞”评估认定。泰安将“无废”理念带到家庭、带到社会,聚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如今,绿色已成为泰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践行黄河战略,建设先行区,既要敢于先行先试,更要久久为功。泰安将保持耐心和定力,坚持不懈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牢牢筑好黄河下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奋力绘就黄河畔的绿水青山画卷,在绿色中遇见美好,在绿色中奔向未来。

记者:李皓若刘小东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