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惠州市2024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两个产业集群连续两年上榜“中国百强”
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8月28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政府《关于惠州市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落实中央稳增长系列政策和省配套措施,持续加大助企服务力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45.3亿元,增长5.1%。
产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倒开车”进展顺利,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主体结构全线完工、开始热态功能试验……
“我市经济延续了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人介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认为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围绕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报告》显示,我市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12.4%、23.4%,占全市比重达64%。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12家企业入选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实力百强、数量居全省第二,4个集群被认定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用电量增长12.04%,增速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发挥了“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
推动项目更快落地见效
开年拼经济,锚定招大商。甲辰龙年农历正月初八,惠州市招商办公室招商工作组出征仪式举行,着力为惠州“2+1”现代化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
“招商引资取得实效。”《报告》介绍,通过组建5个招商工作组针对重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举办惠州智能制造产业招商对接会、2024年惠州乡村振兴招商对接会等42场招商活动,完善投资服务总窗口、开通招商引资服务热线,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招商平台。上半年,全市引进项目858宗,计划投资总额约998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在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竞争、政务服务等10个方面研究梳理形成100项改革措施,“建成全省首个‘获得电力’监控中心”和“建设全链条信息管理系统”两个案例获全省推广;博罗县成功创建省首批信用县,2项典型经验获全省推广;成立了惠州市信用服务产业聚集区等。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做细做实项目谋划落地、投资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推动新建项目尽快开工,在建、续建项目加快进度,推动项目更快落地见效,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尤其要下大力气吸引外商投资。
市场消费活力稳步释放
今年上半年,我市市场消费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0.8亿元,增长3.6%。”《报告》介绍,通过全力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展销会、第十一届惠州家博会等11场促消费活动,汽车换新0.27万辆、家电换新3.75万台。港惠新天地三期项目和中海广场环宇天地两大商业综合体开业,引进各类首店品牌30余家。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均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稳住消费基本面;新业态保持活跃,限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11%,市场消费活力稳步释放。
《报告》提出,下半年将全力抓好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活动。聚焦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办好惠州购物节、金秋美食节、年货节等重点促消费活动。开展惠州老字号认定评价,引进现代时尚新型业态,培育打造特色商圈示范街,加大力度创建国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要积极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推动汽车、家电、家居‘以旧换新’活动取得新成效,活跃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力。”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进一步丰富各种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提供物美价廉、体验良好的消费服务,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消费者来惠州休闲旅游、购物消费,把旺盛的流量转化为真实的消费。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民生类支出完成242.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报告》显示,上半年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2310个、义务教育学位15120个、普通高中学位4500个,惠州学院成立能源与物理学院,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类学科及专业。
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上,市中心人民医院南湖院区扩容床位至2000张,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正式启用,全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均获B等级以上,并积极发展数字医疗、智慧医疗,25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上线“双检”互认共享平台。
“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要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大公办学位供给、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特约通讯员郭敏通讯员陈瑞凤翟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