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87)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1-08 01:40:1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公太中①,讳瑜,字伯温。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子孙。所得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公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

时小官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公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

娶侯氏。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是大时,能为此事否?”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爱慈可谓至矣,然于教子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②,即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

——《伊川文集·卷八》(节选)

材料二: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颜氏家训·卷一》(节选)

注:①本文为程颐所述,程珦为程颐之父。太中:太中大夫的官职。②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捶挞至死A而无威B忿C怒日隆D而增E怨F逮于成G长H终为败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牧,自养。与《周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和《谏太家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的“自牧”意思相同。

B.从叔,即父亲的堂弟,古代用“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薛蟠之从弟薛”中的“从弟”即堂弟。

C.翻,用作副词,反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的“翻”意义和用法不同。

D.是,对、正确,与《项脊轩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和成语“唯才是举”中的“是”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珦五次得官上任,虽然所得俸禄不多,却能约束自己,帮助他人,大家认为十分难得。

B.程母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贵贱之分的,但是她仍把年幼的奴仆当成儿女,反对呵斥奴仆。

C.程颐兄弟年幼时吃羹汤要加上盐、梅等调料,母亲严正地指责他们过分耽于口腹之欲了。

D、颜之推列举了共叔段、刘表、袁绍等例子,是为了说明偏爱某一个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

(2)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

5.程母教育子女的理念方法和《颜氏家训》所论及的有不少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①,殆天数,非人力。洙泗②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③。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⑤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②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③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④名王:此指敌方将帅。⑤干羽:干盾和雉羽,都是舞蹈乐具。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头写面对淮河,极目远望,边境上萧条冷落,死气沉沉,悲景哀情。

B.文化之邦充溢着擅腥气味,中原沃土,变成了放牧牛羊的场所,对比鲜明。

C.朝廷派出议和特使,作者深深感受到他们车马往还,为国驱驰,十分辛苦。

D.沦陷区人民殷切盼望王师北伐的急切心情,与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一致。

7.宋代《朝野遗记》记载,张孝祥在建康设宴招待张浚等爱国将领,即席命笔,作了这首词,张浚读后连酒也喝不下去了,竟至“罢席而入”。请依据词作内容,分析这首词激发了这位爱国将领怎样的情感共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抒怀,如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 ”、杜甫《客至》中的“ ”。

(2)古人登高临水常常诗兴大发,留下众多佳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 , ”就是如此。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自己或高声吟诵或静默端坐,动静相宜、自得其乐的情景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BFH。[解析](选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断句: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句意: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

2.C。[解析]C项有误,应为相同,句意: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回来物是人非,我反而像烂柯之人。

3.A。[解析]A项“五次做官”理解有误。原文“五得任子”的意思是“因父辈的荫庇前后五次得到官职”,但是都分给了伯父、叔父的子孙,并未上任。

4.(1)伯母刘氏的女儿丈夫不幸过世,先父就把我的堂姐(她)接回娘家,并教养她的子女,与自己的子侄一样对待。(给分点:“其”,祖母刘氏;“从女兄”,我的堂姐(她);归,归宁,回娘家;均于……,和……一样。1点1分)

(2)虽然家中生活贫穷,如果需要邀请客人,母亲还是高兴地帮我们准备。(给分点:“居贫,家中生活贫穷;“或”,如果;“延客”,邀请客人;“具”,准备。1点1分)

5.①对孩子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宠;②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如饮食有节制等;③从小开始教育孩子,不因孩子年纪小而有所溺爱;④在孩子犯错时应加以训诫教导。(1点1分,任答三点满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父官拜太中大夫,名珀,字伯温。曾因高祖父的荫庇前后五次得到官职(任子: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都分给了伯父、叔父的子孙。所得到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贫苦的人。伯母刘氏寡居,先父奉养她无微不至。伯母刘氏的女儿丈夫不幸过世,先父就把她接回娘家,并教养她的子女,对待她与对待自己的子侄一样。

此时他官职小俸禄少,能够克己行义,人都认为难能可贵。先父生性慈爱宽恕,但刚决果断。平常与年纪小或地位低贱的人相处,唯恐伤害他们的自尊,可是对于他们违犯义理的行为则不轻易饶恕。

先父娶侯家女为妻。侯夫人事奉公婆,非常孝顺,为人所称道。她与先父相敬如宾。先父也倚重她处理家内事务,对她十分敬重有礼。而夫人待人接物谦恭和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就算小事也不曾专擅,一定禀告之后才做。夫人性情仁恕宽厚,抚养小妾所生的子女就像亲生一般。我的堂叔自幼失去父母,夫人照顾他,就像照顾自己儿子一样。夫人治家颇有法度,不严厉而家道自然齐整,不喜欢鞭打奴仆,看待年轻的奴仆像自己儿女一般。自己儿女如果怒声责骂他们,她一定会告诫说:“地位贵贱虽然有别,但同样是人。你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能做这些事吗?”每当先父生气时,夫人一定从旁宽慰劝解。但当儿女犯了过错,从不加遮掩,她常说:“子女之所以不贤,大多因为做母亲的掩饰过错,使父亲不知道,(以致无法及时劝诫教导)。”夫人生了六个儿子,但只活下我们兄弟俩,所以特别疼爱我俩,但对于我们的教育,没有一点点放松。我们小时候,走路跌倒,家人赶前扶抱,恐怕孩子受惊啼哭,夫人未曾不怒声责骂:“你如果慢慢走,怎会跌倒?”用餐时,总把我俩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以便随时教育。我们爱吃味道鲜美的羹汤,就叱责禁止说:“小时候就老是要满足欲望,长大了那还得了?”所以我们兄弟一生对于饮食、衣服从不讲求精美享受,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夫人教育出来的。我们与人争吵,纵然有理,夫人也不袒护(右,通“宥”),她说:“我只担心你们遇事不能迁就而已,从不担心你们有理不得伸张。”等我们长大了,常让我们跟随良善的师友交往学习。虽然家中贫穷,如果需要请客,还是高兴地帮我们准备。

材料二: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溺爱,常常不以为然。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按照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是很对的。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这方面的弊端太多了。贤能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爱,顽劣愚钝的孩子也应该予以同情和怜惜。那些有偏宠之心的人,虽然本意是想厚待自己偏爱的孩子,却反而因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他母亲造成的。而赵王如意的被杀,则是他的父皇刘邦促成的。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都可以作为灵应的龟兆和明亮的镜子,为后人提供借鉴。

6.C。[解析]词句理解有误,“干羽……若为情”是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和主和派义愤填膺的谴责,辛辣有力的讽刺。若为情:何以为情,情感难以承受,犹今之“怎么好意思”。

7.①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概。②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国势可危的担心。③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④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议和现状的愤概。⑤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此题考查的是词作的基本情感内容梳理。“引起爱国将领张浚情感共鸣”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对国之爱、对‘时’之忧、对‘政敌’之愤”等方面。每点2分,应有概括和分析,答出3点即可满分。)

8.(1)酌酒以自宽 樽酒家贫只旧酷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0 阅读:0
小高语文在线

小高语文在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