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忙着“毕业旅行”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日前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专访时,被主持人的一个涉华问题问破防了。据观察者网援引金融时报3号发布的消息,布林肯在接受专访时,被问及俄乌冲突时,再次搬出所谓“中国援俄”这套陈词滥调,无端指责中国“两头吃”。面对着侃侃而谈的布林肯,主持人并没有嘴下留情,反而提出了一个非常诛心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没能改变中国的想法”。
面对着金融时报的“贴脸开大”,布林肯显然急眼了,他极力为自己进行辩解,坚称“制裁让中国陷入日益困难的境地”,同时还强调“中国肯定不会喜欢我们的行动”,布林肯还扬言“必要时可以在未来几周采取更多行动”。然而,无论布林肯如何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都无法回答主持人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美国没能改变中国的想法。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布林肯内心肯定有正确答案,但恐怕整个美国都没有几个人愿意将它说出来。
事实上,今天的美国在面对中国时,已经放弃了当年的“接触政策”,即通过对华经济开放,来推动中国上层变革。而我国的对策则是“糖衣留下来、炮弹打回去”,充分利用改开带来的经济效应,尽一切可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同时还保留了我们自己的特色,避免成为美西方的附庸,这让满怀期待着“和平演变”局面出现的美国恼羞成怒,最终在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全面爆发之后彻底撕破脸。
而2022年出现的俄乌冲突又加剧了这一状况,因为当美国鼓动全世界孤立俄罗斯时,身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中国,选择用客观和理性的视野去审视这场危机,这让拜登政府深感脸上无光,因此在打压俄罗斯的同时,还处心积虑的将中国也一并拖下水。但是当美国真的付诸于行动时,却发现自己要面临的挑战如山一般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美国根本找不到“下一个中国”。中美贸易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就幻想让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各自承接一部分“世界工厂”的职能,瓦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
但现实情况是,美国一手推动的所谓“去中国化”战略,到最后并没有让产业链从中国外移,而是变得越来越长,甚至还有不少企业迫于经营压力选择“回流中国”,包括特斯拉、德国大众在内的全球企业还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至此,美国想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计划已经彻底破产。
至于布林肯念念不忘的制裁,更是成为了一个国际笑话。美国自认为对俄罗斯发动的“史诗级制裁”,可以在中国身上复刻。但是我国在去年发起的几项针对美国的特定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措施,精准击中了美国的军工产业链。甚至连美国最有自信的半导体领域,都无法彻底摁死中国,反而让中国成为了全球成熟制程芯片的主要出口国,大有将“芯片白菜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美国在对华打压这件事上,已经从过去的“想不想”,变为如今的“能不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今后要担心的,更多是自己会不会遭到反制。到了那时,“布林肯们”就算再巧舌如簧也无济于事。
姍姍的
中美两国关系非常奥妙!台上与台下不完全相同。大家都有留一线。
一片麦田
布林肯得了前列腺,尿不尿了,但他说“别着急,我还在使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