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一提起送礼,立马认为是歪风邪气。
可不能一概而论。
正确的送礼方式,还是应该肯定的。
中国古人就提倡: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曾国藩,就是一个“送礼大师”。
您想一想,一个乡下土秀才,在满清贵族林立的官场,仅仅依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的。
他不会送礼,没有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想脱颖而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曾国藩当官初期的糟心事
1. 被吏部官员拿捏
曾国藩在翰林院实习满三年后,满心盼着能面见道光皇帝,正式开启仕途新篇章。
可哪晓得,吏部那帮人,给他使了绊子。
按清朝科举老规矩,状元、榜眼、探花能马上当官,其他成绩不错的,得进翰林院实习三年,期满由吏部发引进通知书,安排好时间,再由吏部和礼部或翰林院领导,带着去皇宫见皇上。
曾国藩左等右等,就是拿不到那引进通知书。
后来才明白,原来是没给吏部官员送银子。
当时他没俸禄,兜里穷得叮当响,全靠家里寄钱或者借高利贷过日子,哪有闲钱去打点?
在京城又没个熟人帮忙,好话讲了一箩筐,人家根本不搭理他。
吏部拖拖拉拉搞了半年,看他实在榨不出油水,才不情不愿地把通知书给了他。
2. 遭上司和同事挤兑
好不容易见了皇帝,还因对答出色留在京城,当上翰林院检讨,比同期被派到穷地方,当候补知县的人强多了,可见曾国藩确实有本事。
但这官场水深着呢,一心想当好官的他,很快就见识到了。
进翰林院后,碰上了贪婪的上司赵楫。
这赵楫虽是汉人,却一个劲儿讨好满人下属,对曾国藩这个汉人百般嫌弃。
曾国藩长相本就一般,三角眼,还从小浑身长癣疥,看着不太起眼,加上刚进翰林院没按官场那套“潜规则”给赵楫送厚礼,这下可把赵楫得罪狠了。
每次碰面,赵楫都对他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大声呵斥。
其他同事也都跟风,把曾国藩当透明人,有好处都轮不到他,苦活累活却全丢给他。
曾国藩在检讨这岗位上勤勤恳恳干了三年,本事没处使,连个好评都没捞着。
3. 莫名被贬职
在翰林院混着,曾国藩不光没升职,还因为得罪赵楫被降职了。
道光二十三年,33 岁的他收到赵楫请帖,说是赵楫父亲来京城,摆宴席请翰林院众人。
那时候,这就是官员借机捞钱的套路,曾国藩打心眼里讨厌,加上自己确实没钱,又觉着赵楫本就不待见自己,干脆就没去。
整个翰林院,除了他,就掌院学士文庆(满洲镶红旗人,官二代,官至二品,瞧不上这宴席)和茶房打杂的下人没去。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赵楫觉得,曾国藩故意让他难堪,之后就处处刁难。
有时候曾国藩把文件抄得工工整整,赵楫也找茬让他重抄。
曾国藩只能忍着,可赵楫没打算放过,联合旁人弹劾他“办事糊涂、敷衍了事”,结果曾国藩就被道光皇帝免了检讨实职,成了个不拿工资的候补检讨。
二、曾国藩的送礼门道
1. 送礼有巧招
曾国藩慢慢明白,在这官场,送礼太重要了。
他多方打听,知道军机大臣穆彰阿痴迷字画,尤其钟爱唐伯虎的作品。
于是他到处找关系,还真在成都古玩市场,花五十两银子,淘到一把唐伯虎画的香妃竹扇。
那扇面虽破旧,可上头画的小虾,在草丛里栩栩如生,据说唐伯虎一生,只给秋香画的虾点过睛,这扇子价值至少一万两银子呢。
回京城后,他顾不上歇脚,直奔穆彰阿府上。
送礼也有讲究,他带了三峡上好毛尖茶和一罐三峡上峡水,把这普通茶和水当主打礼品,显得尊师重道,把珍贵扇子放次要位置,让穆彰阿没了受贿顾虑。
穆彰阿一看,挺感动,收下礼物,打这以后,对曾国藩另眼相看,他的升官路也顺畅多了。
2. 送礼有诀窍
曾国藩送礼有自己原则,他觉得得送对方心心念念又弄不到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人记你一辈子,关键时刻帮你。
后来左宗棠、李鸿章也学了这招。
为感恩,他打算送恩师礼物。
穆彰阿啥都不缺,就好古玩字画。
曾国藩想起,自己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看着质朴平淡,可用笔随性、委婉,是陆机佳作),还有北宋蔡京晚年写的斗方(字体飘逸典雅)。
这俩宝贝,是他中进士回老家,翰宝斋齐掌柜送的,当时就盼着他当官后,照应生意。
曾国藩一直宝贝这俩东西,再难都没舍得卖,毕竟越来越稀罕、值钱。
他觉得送礼物不能瞎送,自己不喜欢的别送出去,得送人家最想要的,这样下次有好事,人家才第一个想到你、真心帮你。
左宗棠和李鸿章,后来送礼更阔气,按这诀窍来,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到处有人缘。
三、曾国藩日记藏着掖着的事儿
1. 怕留把柄
曾国藩写日记,大多是给自己看的,记些日常、想法,方便反思、成长。
可送礼这事,虽说在官场常见,但容易招人闲话,他怕被人诟病,所以日记里绝口不提。
看他日记,对自己要求特严,老反思言行,想做到言行一致。
里面有对《易经》的琢磨,也有社交时那些小心思的反省,像给祖父办生日,惦记份子钱啥的,可送礼的事儿,一个字都没有。
不是他忘了,是故意不写,得维护自己形象呀!
毕竟他受儒家思想熏陶,看重品德修养,觉得送礼就算对官场有用,也不太道德,写进日记怕坏了名声。
2. 选择沉默
曾国藩在日记里,详细写内心想法,对《易经》那是反复钻研,像《咸》《恒》《损》《益》四卦,老琢磨咋领悟虚心实心的道理,看得出他求知若渴、想提升自己。
他也记社交里那些盘算,不过送礼这么敏感的事儿,他闭嘴不谈。
他知道送礼在官场重要,可也清楚容易惹麻烦、遭人质疑,所以日记里保持“纯洁”,不写送礼,这也体现他对品德修养的较真,对官场规则的深谙于心。
四、送礼和奋斗,咋抉择?
1. 冯唐的惊人之语
冯唐说过:“人奋斗半天没出路,不如研究送礼,没准奋斗好几年,都比不上送条烟、送瓶酒换来的好处多。”
这话一出,好多人听了心里一动,尤其那些奋斗路上碰壁的,好像一下被点醒了。
可送礼真就比奋斗强吗?
这可得好好研究研究!
2. 送礼利弊都有
送礼可不等于贿赂。
送得恰当,能拉近关系、加深友谊,帮你在职场、社交里混得开。
知道朋友喜欢摄影,送本摄影书或者相机配件,对方能感受到你的用心,关系不就更铁了嘛。
商务场合里,送对礼物,合作可能就谈成了,业务能往前推进。
但要是违规送礼,或者礼物选得离谱,那就完了。
想靠送礼捞不正当好处,就是贿赂,名声坏了不说,还得吃官司。
给环保主义者送皮草大衣,这不找骂嘛,人家肯定不待见你!
3. 学会巧妙送礼
送礼得有正确心态,把它当表达关心、尊重的方式,别存坏心思。
选礼物也得讲究,考虑对方喜好、文化、职业、场合啥的。
记住几个窍门:一是摸清对方心思,送心坎上;
二是情真意切,别太敷衍;
三是时机、分量拿捏好,别太急、别太猛;
四是送点独特的,让人忘不了。
不过可别忘了,奋斗才是根本,送礼只是辅助。
只有努力奋斗,提升能力,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送礼只是锦上添花,帮你更好和人打交道、合作,可替代不了奋斗。
总之,送礼和奋斗不矛盾,得在奋斗基础上,用好送礼这招,把人际关系处好,给自己谋发展。
五、这些作为才是根本,远比送礼更重要
1. 努力能够弥补天赋的不足
曾国藩,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小时候不是很聪明,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在28岁的时候成功当上了官。
他的家庭世代以来都是以种地为生,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在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上学,学习的过程很辛苦。
传说曾国藩学习的时候,有个小偷误入了他家,听他背书老是背不下来,这让小偷很是生气,一气之下就跑了。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放弃,他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经历了很多年的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的时候,考上了进士,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2. 注重人格修养结交朋友
曾国藩特别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他用“诚、敬、静、谨、恒”来要求自己。
“诚”就是对人要坦诚,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同事还是朋友,都不能有所隐瞒,这样在关键的时候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他;
“敬”就是对上级和有才能的人要有礼貌,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静”就是遇到大事的时候不能慌张,要冷静思考,这样才能减少犯错;
“谨”就是做事要谨慎,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恒”就是要自律,生活要有规律,要持之以恒。
他交朋友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认为要有雅量,要真诚待人、宽容大度,不能乱猜疑,不能占人便宜、拿人钱财,要多听取大家的意见。
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在乱世的时候,不要太追求财富,当官的时候,不要贪财,做事的时候,要耐得住性子。
3. 创立湘军挽救国家危局
太平天国运动闹得很厉害,清朝的正规军八旗、绿营腐败不堪,没有战斗力,曾国藩在兵部待过,他知道靠这些老军队和团练是不行的,于是他决定建立湘军。
他以湘勇楚勇为基础,从各县抽调练勇,按照戚继光的方法训练士兵,还进行政治教育,引进洋枪洋炮,把湘军打造成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军队,成为了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4.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曾国藩积极地进行洋务运动,他首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他还和李鸿章一起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开创了大型机器生产工厂的先河,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他还从国外购买了先进的火炮,建立了近代海军,引进了西方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使中国的军事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5. 支持留学开阔眼界
曾国藩听取了容闳的建议,支持送孩子去美国学习技术,然后回国效力。
他和李鸿章一起向朝廷提交了报告,虽然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但是他们有权有势,朝廷还是批准了。
可惜的是,曾国藩在孩子们还没有出国留学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这件事在他的洋务事业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近代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