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一架造型奇异的大型无人机引起了不少关注,钻石型机翼、V型尾翼和流线型机身布局,都表明其拥有优秀的飞行和机动性能。
航展落幕后不久的2021年年底,这架被中国空军命名为无侦-7的无人机全面投入实战化训练,而在央视不久前推出的融媒体片《淬火》中,首次正式揭开了无侦-7的用途之谜。
那就是除了担负侦察任务之外,还将在敌方火力范围内执行“探路”的任务,并在轰-6K发射反舰导弹之后,通过数据链引导导弹直至击中目标。
无侦-7奔赴战场
实际上,对于无侦-7的这个任务,外媒也早有猜测,认为这种作战半径2500到3000公里,航速大约750公里/小时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会在解放军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作战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反舰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提供目标数据。
可能没想到的是,无侦-7的任务已经硬核到了这个程度,解放军显然在持续开发新的反介入作战方式和模式。
无侦-7的能力
无侦-7最早亮相是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只不过当时是以模型的身份出现,设计单位是成飞,制造单位是贵飞。
由于相当一部分信息仍处于保密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无侦-7在2011年前后进行了雷达截面等测试,2015到2016年开始批量生产,那么就应该是在2013年或2014年进行了首飞,2018年开始进入解放军空军服役。
当时还被称为“翔龙”的无侦-7
有证据显示,服役后无侦-7有过至少一次大幅修改,从单片式垂尾换成V型垂尾,不一样的喷嘴表示动力可能从涡喷发动机换成涡扇发动机,机翼结构也有一定的改动。
由于这些部位涉及到飞机本身的飞行性能和续航能力,所以有理由相信改进后的量产型无侦-7,拥有比原版更强悍的性能,特别是在航程和滞空时间上,外媒认为无侦-7可以在第一岛链外的2万米高空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甚至可能达到10小时。
在此次训练中的角色
至此,无侦-7已成为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中一款不可或缺的重要无人机,先后在日本列岛和菲律宾群岛亮相,也说明无侦-7可以胜任这些远海巡逻、监视和侦察任务。
这一次在《淬火》中出镜,按照节目介绍,是参与2024年空军成体系远海远洋训练,而且在训练中的角色定位称得上耐人寻味。
轰-6K发射鹰击-12
在训练中,发现“敌导弹来袭”后,预警机紧急下降高度并增大干扰功率,歼-16则立即加速,按照“敌战机”的航迹搜索起飞位置,不过因为“敌战机”没有再次开启火控雷达,预警机定位失败。
随后无侦-7得到命令,加速前出进行搜索,在发现、定位“敌方”坐标并上传(数据链)后,轰-6K发射反舰导弹,从画面来看应该是鹰击-12,这也是轰-6系列最常见的反舰作战配置之一。
这三个方面直击无人机的核心问题
接下来就是无侦-7的表演时间了。节目中的说法是无侦-7直接突入敌方火力圈,完成“上百公里”的搜索并将发现的目标位置等信息发送成功后,持续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一直到导弹命中目标。
片中,疑似是这架无侦-7指挥员或操作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无人机)生存率、战损比、效费比上讲,我们干的是有人机干不了的事”。
无侦-7经过改进能力大增
听话听音,结合在训练中的表现来看,无侦-7不仅高效,而且成本更低,即使被击落击伤,进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也不是多大的问题,不过如此来看,生存率也许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低。
本来无侦-7在定位上是一种可以损失的消耗品,可如果它的生存率确实达到一定程度的话,那么说明没有超高速护体的无侦-7,必然在隐身方面有不低的造诣,例如采用隐身涂料,部分结构进行隐身设计等等。
由于无侦-7的高度过高,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J只能仰拍取证
以前是预警机负责引导,现在换成了无人机,效率更高而且可以不用顾忌损失,摸到距离敌方更近的位置来提高成功率。
这样就算无人机被击落,也不必太过心疼,再调一架上去接替——当然,结合无侦-7可能大幅提高生存率来看,完成任务安全撤退的概率应该说并不少。
反介入作战更坚固更灵活
最为重大的意义,还是进一步拓展了解放军反介入作战能力。从前西方认为解放军的反介入作战,难点在于定位敌方航母舰队的位置。
特别是航母可以一昼夜机动上千公里,在茫茫大海上找这么灰尘一般的目标,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也只有近地轨道侦察卫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实际操作上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况且不少国家都在发展反卫星能力。
至今仍颇为神秘的无侦-8
无侦-7的出现,意味着解放军不但可以长时间有效监控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的广袤海域,还能在丢失目标之后重新找到,甚至可以引导威力巨大的反舰导弹......
如果再把高超音速的无侦-8也算上,可以说解放军已形成相当坚固的反介入作战能力,任何在中国周边,以海上力量为支点进行干涉的企图,都注定只是妄想而已。
这个战法非常棒,减少人员损失。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