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刀笔木笺抒雅意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9-02 15:05:35

根雕又称根艺,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形式之一,是充分利用树根(杈)、竹根等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通过人的构思创意、艺术加工,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皿等艺术形象作品。2019年12月,长临河根雕入选肥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入选合肥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银章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根雕探源

传统的根雕技艺历史悠远,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避邪”。隋唐以来,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文人和书画家的喜爱与推崇,根雕技艺逐步趋向成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广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从流传下来的拐杖、笔筒、椅凳、佛像等实物,以及绘画作品上绘制的笔筒、花架、茶几、椅凳、案头摆件等图像,可窥见一斑,证明那个时期根雕制作技艺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国力衰弱,根雕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事业指导方针指引下,根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逐渐复苏,从事根雕创作的人越来越多。

千年工艺焕发新颜

长临河镇内有四顶山、茶壶山、白马山、羊羚山、青阳山等山,周边有龙泉山、马龙山、浮槎山、龟山、银屏山等山,山水相抱,青山叠翠,可谓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众山环绕,树木茂盛,具有较为丰富的根雕资源。

根雕创作基本步骤选材。树根、竹根是根雕创作的常用材料,往往以造型“稀、奇、丑、古、怪”,质地坚硬、细密,不易变形、不易开裂的树种为佳。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悬崖峭壁石缝中,造型才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构思。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而一切人为再创造的痕迹须藏于不露之中,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

艺术加工。首先是剥皮去腐。用高压水枪进行初步清洗后,用凿子、刻刀、钩刀等工具去皮。工具不能太锋利,否则会损伤材料的纹理、色泽等原生态特征,再用钢丝刷(轮)、杜邦丝、百叶片、砂纸(轮)结合电动辅助工具,顺着木质的纹理走向进行打磨处理,然后开始雕刻。雕刻方法一般有四种:清刀法、混刀法、火燎法、电烙法。雕刻步骤为打坯、粗雕、细雕。接下来就是打磨抛光:用不同目数(80~2000目)的砂轮、砂纸、磨头进行手工打磨,同时借助一些相关电动工具进行抛光。操作时先粗后细、先硬后软。最后要做好保养,涂刷石蜡、植物油、木蜡油、桐油、油漆等进行防腐。

一个根雕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找根、浸泡、去皮、构思、雕刻、上漆等数道工序。其中尤其要注意进行消毒,可以起到杀虫和防虫的作用,让根雕作品能够长久保存。

长临河根雕的主要艺术特征自然美。根雕艺术讲究“七分天然、三分人工”,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最大限度地保留“根”的形态、纹理、质地、色泽、孔洞等自然美特征。因此,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具有独特的古朴奇崛之美。

残缺美。树根的生长具有不可预见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根的形状往往千变万化:或粗犷遒劲,或婉转流畅,或穿插有序,或杂乱无章,经常发现不对称、不均衡、少一块、多一节等等不完美的遗憾。而这些所谓的“不完美”,恰恰赋予了树根独特的形体特征和艺术魅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

雕刻美。即艺术加工之美。艺术加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再造树根的第二次生命,赋予树根灵魂和文化内涵,化腐朽为神奇。故而创作者的雕刻技艺和审美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

赋予根雕精气神

少年时期的爱好,将终生如影随形。一旦有了机会,就如同向日葵那样,不改向日初心。曾有人说:“匠人的追求永不停歇,艺术的道路上鲜花怒放。”周老师便是如此。

“青砖伴瓦漆,碧水绕福宅。”木雕作品《幸福长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长临河古镇一隅,青砖、黛瓦、马头墙是长临河古镇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作品正面雕刻一座朱门高牖的民宅,大门两侧的老物件是古镇悠久历史的无言诉说,展现出“环湖首镇,生态慢城”安逸祥和的人文气息。背面雕刻双蝠衔铜钱的吉祥图案,寓意“财入福宅”“福到财到”。整件作品颂扬新时代长临河古镇的岁月静好、幸福安康。

2019年春节过后,周老师就开始构思“百年党庆”作品。在近一个月时间里,他先后设计三个草稿和方案,但是总感觉创意不足,内容平淡,艺术效果一般,迟迟未敢定稿。算是机缘巧合吧!3月初的一天,长临河四顶村村主任打电话给周银章,说他家老房子翻修,有几个存放十几年的老木料送他。在一堆木料中,一根三米多长的雕刻良材——铁梨木,一下子就吸引了他。木材表面腐朽,裂纹纵横,但内里坚硬缜密,纹路细腻,色泽红润。联想起正在构思的“红色”作品,周老师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不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宝贝嘛!

在整体造型上,采用丰碑样式,去除铁梨木外表腐朽部分,保留自然陈化纹理,再结合火烤炭化,具有沧桑感和岁月的沉淀感。在具体内容上,用圆雕和高浮雕的形式镌刻红军帽、军用水壶、黄书包,用浅浮雕形式雕刻五星、毛主席像、“为人民服务”字体,并绘以红色、黑色。红军帽、水壶、书包这三个物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成立新中国到富国、富民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内容和材料的完美结合,让周银章信心满满,干劲倍增!他大刀阔斧、精雕细刻,历时月余,终于在5月初圆满收刀。

2021年,周银章又创作一件名为“逆行者赞”的木雕。“看到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主动请缨,驰援疫情发生地,看到冒着生命危险坚守一线的人们,我被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为钟老和一线医务者点赞,我想用根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周老师坚定地说。整个木雕作品采用榆木材质,高1.5米,宽52厘米。整体造型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右手竖大拇指“点赞”手势和“长城”图形。大拇指部分雕刻了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八位抗疫一线人物头像,涉及医生、军人、建筑工人、志愿者等多种职业。四指合拢部位则展现了逆行者们工作中的特写画面:脸部不能擦拭的汗水,口罩勒痕,治愈病人后的欣慰,为抗疫剪去秀发等。手掌下方则雕刻长城形象,寓意“万民同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薪火相传谱新篇

根雕艺术的传承是以社会性、松散性为特点的。在肥东县一直散落于民间,创作者多是一些木工、雕花工、民间艺人与爱好者。长临河根雕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具有系统性的完整传承体系。

2014年11月,在长临河镇政府的支持下,周银章成立逸品阁根雕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根雕这门传统手工艺。馆址位于长临河老街中段,是肥东县首家系统整理、研究根雕艺术,专门从事根雕创作的地方,旨在展示与传播、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根雕艺术。

2015年9月,长临河根雕代表肥东县参加第九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交流和展示;2019年10月,根雕作品代表长临河镇参加第十三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交流和展示;2020年11月,荣获合肥市“优秀学习团队”称号。

肥东县融媒体中心杨教忠陈振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