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

齐鲁壹点 2024-09-06 16:15:51

□刘永加

现在各大学已开学了,又有一批新学子步入大学校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齐鲁大地就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所高高等学府,这就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高等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创造,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稷下学宫以包容百家、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成为战国中后期学术文化的中心,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以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繁盛时达“数百千人”

“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齐国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历经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时期,到齐王建时式微,共有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作为养士用士制度的产物,稷下学宫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吸纳了大批来自各国的学者和文学游说之士,他们在此著书讲学,相互切磋论辩,掀起了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稷下学宫的繁盛,与当时齐国对待这些学者文士的态度有关。据徐干《中论·亡国》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意思是,齐国建立稷下学宫后注重招贤纳士,对于稷下学宫的老师,齐国并不是以出身、贫贱决定谁来胜任,甚至也不以学术派别作为录用前提,而是更看重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进行择优聘用,并统称为“稷下先生”。

当时,凡来稷下学宫的学者,齐王都要亲自召见问对,以考察其学术水平,并根据他们的学识、带徒多少,授予“上卿”“客卿”“上大夫”“大夫”等不同头衔。最著名的“稷下先生”是淳于髡,他出身卑微,并且身为赘婿,但因思维敏捷、博学多辩、言辞诙谐,同样在稷下学宫得到重用,被推为“稷下先生”。齐威王时,淳于髡更被列为上卿,享有优厚的待遇,有“稷下之冠”的称号。

由于“稷下先生”在齐国受到充分尊崇,各地学者纷至沓来。孟子曾两次游学到齐国,在稷下学宫与其他学派争鸣,荀子也频繁出入此地,这两人均被齐国列为客卿。齐宣王时“稷下先生”人数已经达到“千有余人”,其中最著名的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则被赐为上大夫。齐国很尊重、优待他们,凡列为大夫者,皆“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稷下先生”可以不担任官职,所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率领弟子讲学、辩论,在稷下学宫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给了“稷下先生”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最大便利,因此稷下学宫培养了许多学派大家。这种尊师重教的措施,招揽了各国名士携其弟子前来讲学,致使稷下学宫人才济济。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缩影

稷下学宫的另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在教学中尊崇自由。

在稷下学宫,“稷下先生”可以自由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这反映了两个方面,即先生可以自由地在稷下学宫招录学生,进行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地来稷下学宫拜师求学。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打破了私学的局限和学派之间的森严壁垒,开阔了学生眼界,扩大了知识领域,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各种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才培养,这对活跃学生思想,培养兼容型的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稷下学宫不仅是一所高等学府,更是一个集讲学、著述、育才于一体的学术机构。

稷下学宫推崇游学,欢迎各地学者和学生前来游学,这也是稷下学宫的特色,体现了当时人才自由流动的宗旨,成为教与学双向自由的典范。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思想家孟子一生游历多国,其中在齐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曾率徒三千游学于稷下,壮大了稷下学宫的规模,贡献甚巨。

稷下学宫推崇各派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鸣、求实务治、经世致用,被齐王封为列大夫的“稷下先生”,与齐王的关系不是君臣而是师友,因此稷下学者有了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学术空间,先生平时就是收徒讲学、研究学术。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

在稷下学宫,各家各派的学术地位是平等的,各家各派都可以在稷下学宫设坛讲学。另外,稷下学宫既欢迎团体游学,也允许个人游学,学宫内学生允许求师来去自由,从其所愿,甚至可以尽弃旧学而从新学。这种充分流动的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的内部各学派之间与外部各国学术之间,不断处于交流状态,富有发展的活力。

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使百家论辩成为风气。稷下学宫在教学中,也把这种争鸣论辩的风气引进其中,这种论辩既有个别的论辩,也有大规模的论辩;既有先生与先生的论辩,也有学生与先生的论辩;既有学派内部的论辩,也有学派之间的论辩;既有理论问题的论辩,也有现实问题的论辩,此外还有稷下先生与齐国当权者的论辩。

如此集中的学术论辩促进了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使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缩影。学术论辩带来稷下学宫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到过稷下的不少学者和学派达到了兼收并蓄的目的。

由此看来,稷下学宫不仅是一个大学堂,也是具有学会性质的论坛,各国文学游士定期相聚于此,或短期访问,或聚会论辩,各家平等、公开辩论、兼容并包、来去随便,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去而复返同样欢迎。

稷下学宫定期举行的“期会”,是除了正常教学之外,定期举行的由各个学派参加的“学术研讨会”,稷下学宫的师生都踊跃参加。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别录》中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在稷下学宫,不仅教师可以自由出席辩论,学生也可以自愿参与质疑驳难,期会对于打破门户之见,对于思想的活跃都有很大的贡献。这种特殊形式也集中体现了稷下学宫自由的内在精神,使得在此求学的学子可以学到百家学说。

尊师重道、治学严谨

自由、开放的学术空间,不等于没有管理,反之,稷下学宫对于教学与管理同样重视,《管子·弟子职》篇据史学家考定,是稷下学宫学生的管理要求,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先生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对稷下学宫学生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都有明确要求,其中更是体现出学生对“稷下先生”的尊敬。

在生活起居方面,《管子·弟子职》说,稷下学宫要求弟子晚睡早起,每日早晨要服侍先生洗漱,轻提衣服为先生准备盥洗器具,行为要恭敬谨慎。上课前要打扫屋子,然后摆放好先生的讲席。吃饭时,弟子要把衣袖挽起,盥洗之后跪坐着把饭菜呈给先生。饭菜也不是随便摆放的,先生吃饭时,弟子也要按程式适时给先生添饭。先生吃完饭后,弟子要收拾餐具,打扫干净,同时给先生拿来漱口水,在得到先生的允许后,弟子才按照长幼顺序开始进餐。天黑后,弟子要及时点燃火炬,并放在屋内的一角便于照明。按要求把柴火靠墙横放,轮流执炬,并且不可以背对着先生。先生休息的时候,弟子都要起立,服侍先生就寝。弟子要恭敬地奉上先生的枕席,询问先生足朝向哪里,以后就照此摆放。

在学习方面,《管子·弟子职》说,先生进入学堂后,弟子进出课堂都要毕恭毕敬,就像会见宾客那样。听讲时,弟子们要端正地面向先生而坐,保持严肃。先生传道授业以年长者为先,讲完一遍后不再按原来的顺序讲;第一次诵读要起立,以后则不必。上课时弟子有疑问,要向先生拱手进行提问;老师讲完课,弟子要起立恭送,侍候先生就寝后,弟子们还要相互交流、切磋学艺,温故而知新,互相促进。稷下学宫中的学习氛围紧张而有序,学风很淳朴。

稷下学宫还十分注重道德培养,《管子·弟子职》中写道:“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岸,必就有德。”这里是说,从培养学子谦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交友三个方面,把学生的道德培养贯穿到稷下学宫的教学当中。“温恭自虚,所受是极”,就是告诫弟子要谦虚温和,所学的自然能懂。治学过程中要保持谦虚,端正学习态度,“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是从道德层面教导弟子不以善小而不为,遇到行善的就要去做。由此可见,稷下学宫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同样把道德培养放到重要位置。

《弟子职》在实践中随处都彰显着稷下学宫尊师重道、严谨的治学精神。稷下学宫重视制定学规规范学生的学习,用道德修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习惯成自然,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质。

稷下学宫不仅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进入全盛时期,带动战国时期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而且在学术争鸣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战国时期以后许多学派的发展。稷下学宫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教育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

0 阅读:24

齐鲁壹点

简介: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