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年,刘秀在皇宫宴请一帮倭奴国(日本)人,散席时要回赠礼品。不料,带头的扑

金橙姑娘 2024-09-07 11:05:52

公元57年,刘秀在皇宫宴请一帮倭奴国(日本)人,散席时要回赠礼品。不料,带头的扑通一声跪倒哀求道:“我等不要礼品,我奴国想向大汉称臣,做大汉的一藩。”刘秀特有仁君范儿地笑过之后,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当时,东汉洛阳都城里来了这么一批身材短小,穿戴寒酸且清一色散发光脚的怪人。这伙奇特客人的到来引起了大汉首都人民的围观,大家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些人什么的干活?”在洛阳百姓不解又好奇的目光中,那几个人走进皇城,见到了光武帝刘秀。原来,这些人来自倭奴国。倭,便是当年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同时也是日本的自称。但实际上,东汉时期的“倭”,仅限于九州岛的大部分;而“奴”,仅是位于今天九州岛北部的一个部落,人口不过寥寥数千,像这样的部落在当时的倭国至少有上百个。这些部落从秦汉甚至更早时候起,就开始相互攻伐,战火延绵几百年而不绝。每个部落都想一统江山,成为倭国之王。然而由于当时日本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力还处于一个极为低下的原始状态,再加上人口稀少,因此每次战争的规模大概还不如今天的流氓互殴吧。在漫长的互殴岁月中,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光凭自己现在手里的劣质武器,是肯定不足以在一百多个势力中脱颖而出的,要想成为最后的王者,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寻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抱抱大腿。于是他们想到了一海之隔的中国。实际上,从西汉时起就不断有日本人坐船过海,带着各种礼物前来给中国上贡,想攀附汉王朝。只不过因为各种缘故,那时几乎很少有日本人能够真正踏上中国国土,绝大多数的使者都是在乐浪郡拜会大汉官员,上交他们的贡品,再拜领大汉的回礼。乐浪郡位于今天朝鲜境内,设立于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时期,是大汉帝国神圣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当时的朝鲜跟日本差不多,朝鲜半岛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都在汉朝的掌控之下。而日本人来乐浪的频率一般是三五年一次,虽然过来上贡的不见得都是同一个部落,但中国人也分不清谁是谁,只知道倭人今年又来上贡了,热烈欢迎便是。刘秀接待了从倭奴国来的那一行人,收下了他们的贡品(无非是些小鱼干和大米罢了),同时下令设宴款待。当时倭国已经有了一套不怎么完善但却高度仿照中国的政治体制:最大的称王,文武百官一律叫大夫。席间,刘秀特有仁君范儿地表示:“几位大老远来一趟很不容易,我大汉是礼仪之邦,一定准备厚礼回馈,权当是礼尚往来。”刘秀刚一说完,领头的倭人大夫慌忙跑到刘秀跟前,扑通一声跪下来:“大汉陛下,我等此行还有要事相求。”刘秀问何事。大夫清清嗓子似哀求道:“我奴国想和高句丽一样,甘愿向大汉称臣,做大汉的一藩。”刘秀愣怔一下,觉得这些日本人的人品还算不错,于是当场答应了奴国大夫的要求,表示可以让奴国成为大汉藩属。数日后,光武帝在皇宫大殿正式宣布答应倭奴国人的请求,同意倭奴国成为大汉藩属,并且给奴国首领封了个王。这是有正史记载的中日两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也是至今为止关于日本最早的历史记录。除了封王之外,刘秀还御赐倭奴国王金印一枚,上书五个大字:汉委奴国王,意思是大汉治下倭地奴国国王,“委”即是“倭”,是一种常见的减去偏旁的表现手法。这其实也是日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倭。说白了,这个“倭”,其实就是“我”的意思。那年头日本人没有文字,中国也没有精通日语的人才,所以从秦汉的时候开始,但凡和日本有所接触的人,都会以为他们国家的名字就叫“我”国,于是便将其译为“倭国”,然后这个名字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一千多年后,也就是1784年2月23日,筑前国(今福冈县)志贺岛香椎的一个叫甚兵卫的老农在耕田的时候,挖出了这枚金印。该印的长宽大致在2.3厘米(汉制1寸),通体高2.2厘米,重约109克。日本学界曾一度认为,这玩意儿说是金印实则不过是铜七分银三分的混合物。但打脸的是,这枚金印在1994年做了激光鉴定后,结论却是其黄金含量达到了94.5%,是名副其实的金印。由此可见,我大汉朝廷还是很有诚意认下这个小弟的!而金印上刻的字也和史料记载完全吻合,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所以说,其实日本从一开始压根就没有正经国名,倒是那时的中国人觉得既然是自己的藩属国,如果没个大号,实在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就费心思给琢磨出这个名儿来。就这样,日本有了第一个国号。至于金印上那个“奴”字,在当时虽然有奴才、奴隶的贬意,但常常也作昵称,用于人的小名,比如宋前废帝刘子业,小名就叫阿奴;大帅哥潘安叫檀奴;战神冉闵叫棘奴;书法大家王献之叫官奴等等窃以为,也许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这个前来拜访的日本奴部落还是很惹人爱的,于是便根据其读音昵称他们为“奴”,如果放到今天,那基本就等同于“日本酱”这样的称呼了吧!

0 阅读:1

金橙姑娘

简介:加油,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