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校戴旭一语惊醒梦中人,勿让“首枪纠结”绊倒强国之路。“在敌人步步紧逼之际,

喷火龙说史 2024-09-10 09:28:11

中国大校戴旭一语惊醒梦中人,勿让“首枪纠结”绊倒强国之路。“在敌人步步紧逼之际,我们还在纠结是谁开的第一枪,这不仅是思想的僵化,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漠视!”

战火纷飞的朝鲜半岛上,关崇贵正握紧他那把沉重的机枪。美军飞机的轰鸣声从空中传来,低空飞过的敌机如死神般无情地俯冲,朝着志愿军阵地倾泻弹药。

关崇贵的眼神坚定,但他的手指却在机枪扳机上徘徊不决。“上级命令不准开火,不准步兵对飞机射击。” 他不敢轻举妄动,怕那第一枪带来军纪处分,怕那一声枪响背后的责任。然而,眼前接二连三倒下的战友和熊熊燃烧的阵地让他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终于,关崇贵一咬牙,猛然将机枪对准天空中的美军轰炸机,一连串的子弹呼啸而出,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敌机猝不及防,尾部冒起了浓烟,几秒钟后,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飞机坠落在山谷中,变成一堆燃烧的废铁。

志愿军们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一阵欢呼。关崇贵成了英雄,但他也深知,违反命令的后果可能会使他成为另一个“烈士”——军法处置的烈士。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每一个士兵心中,都曾或多或少地上演过。是否该开第一枪,是否该在敌人步步紧逼之际忍受屈辱与压迫,历史上中国军队屡次面临这种痛苦的抉择。从卢沟桥事变到抗美援朝,战争的阴影中,总有士兵、指挥官们在犹豫:我们要不要开第一枪?

戴旭大校一语点破了这一问题的本质:首枪纠结,不仅是思想的僵化,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漠视。 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深层次心理挣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底气,能在必要时果断采取行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日军以寻找失踪士兵为借口,试图进入宛平城,挑衅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时任中国驻守军队的指挥官不愿轻易开火,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毕竟,一旦先开火,就可能为日军大规模侵华提供借口。

“要保持克制,不可鲁莽行事。” 指挥官们的命令严肃而明确。他们希望通过避免第一枪来赢得道德高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然而,事实证明,这种首枪纠结不仅没有阻止日军的侵略,反而让中国军队失去了宝贵的战略先机。日本军国主义者正是利用了中国这种犹豫不决的心理,迅速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无数的惨案。

卢沟桥的枪声,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声巨响,更是中国多年积累的“首枪心理”被击穿的时刻。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枪纠结”的典型案例。中国希望以受害者的形象来赢得国际同情,但实际上,战争的起点并非始于一枪一弹,而是从敌人的战略意图已经明确时开始。

戴旭的论述不仅停留在历史的反思上,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真实案例阐述了开第一枪的重要性。

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面临着美军空中力量的巨大压制。上级命令明确规定,步兵不得对飞机开火,因为从军事角度看,机枪很难击落高空的战斗机。然而,面对不断逼近的敌机和战友的牺牲,关崇贵做出了个人的选择——抬起机枪,直指天际。

“要处分就让他们处分我,大不了毙了我。” 他对身旁的战友说着,随即扣动了扳机。机枪火力猛烈,子弹划破了空气,击中了低空飞行的美军飞机。没想到,这一枪真的奏效了,敌机轰然坠地。

这一次“开第一枪”的行为不仅救了关崇贵身边的战友,也给全军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最终,志愿军司令彭德怀亲自表扬了关崇贵,并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这一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志愿军部队,士兵们不再畏惧敌机的压迫,反而纷纷效仿,步兵防空成为了志愿军的一个战术亮点。

这个事件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战争中的“第一枪”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选择,更是一种心理和思想上的突破。如果没有关崇贵的果断行动,志愿军在战场上可能依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戴旭的言论揭示了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常常陷入的一种思维误区,即过于关注“谁开了第一枪”,却忽视了敌人已经在战略上形成了致命威胁。战争并不是从第一枪开始的,而是在敌人有计划、有意图地实施侵略时就已经开始了。

0 阅读:671
评论列表
  • 2024-09-10 13:05

    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

  • 2024-09-10 13:04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我觉得现在应该民用,让位于军备,严防大漂亮赖账,挑起战争。

喷火龙说史

简介:你喜欢的,才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