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云新闻报道,近日,有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药材磨粉‘狸猫’换‘太子’”系列视频。视频显示,博主在昆明市五华区和谐世纪农贸市场购买中药材,让商贩将其磨成粉。不料,博主发现,商贩疑似使用“暗道”,将中药材偷偷调包成假粉末。此事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该博主对媒体表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要求涉事商铺停业,并对此案涉案物品抽样送检。该博主在视频中提供的一份《举报立案告知书》显示,经核查,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予以立案。
近年来,“中药磨粉”骗局时有耳闻,除了农贸市场、中药店等场所存在此类骗局之外,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服务站等场所也偶有出现。从报道看,这次被该自媒体博主发现的磨粉机不装刀片、使用“暗道”调包等公然大规模作假行为则较为罕见,作假更加大胆与狂妄。
商家如此而为,非法获利巨大。中药材的种类和品质不同,价格相差悬殊,在名贵中药材受到追捧的背景下更是如此。顾客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购买的一包中药材,说不定经过虚假研磨之后,交给顾客的是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药粉,一个回合下来骗钱不少,如果商家屡屡得手,行骗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
在骗局面前,顾客则要遭受巨大的损失,除了钱财被骗之外,治病还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耽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尤其要看到,中药材有“配伍禁忌”,需要遵循“十八反”和“十九畏”等基本理论。交给顾客的药粉成分不可知,顾客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时就可能出现“错配”现象,一旦几种药材的药性相反或相畏,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中药材一旦打成粉,成分就很难辨别,导致顾客识破骗局十分困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造就了中药材的独特品质,很多中药材在一地生产属于名贵药材,外地生产的同一药材或许就很普通。因此,即使是同一种中药材,只要产地不同,药效和价格就会相差极大。但中药材一旦打成粉,再先进的仪器也可能分不清产地。
此外,并非每位顾客都具备相应的“侦察能力”,他们很难通过听声音、察暗道等手段来发现问题,在信息不对称面前,他们显得无能为力。尤其当顾客身处异地、甚至只能短暂停留时,更没有时间和能力识破骗局,任人宰割就成为难以逃脱的结局。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食药安全方面,社会已探索出一些好经验与模式。比如通过明厨亮灶来维护食品安全、通过公平秤来治理短斤少两、通过电子监管码来追溯“回流药”等。针对中药磨粉,也需要推出类似的监管手段,这不仅仅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不容侵害,更因为“中药磨粉”骗局关乎健康和生命安全。
信息不对称是这类骗局变得普遍且难以识破的重要原因,信息透明就成为治理这类骗局的重要手段。中药磨粉领域的“明厨亮灶”,应该包括整个磨粉过程变得公开透明,甚至不妨让顾客参与其中。中药磨粉领域的“公平秤”,则不应只是帮助称重量,若条件允许,还不妨让一些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土为顾客提供鉴别服务。
打破中药领域的信息壁垒,有时还需利用一些超常手段。鼓励内部人士的正当举报、调动同行监督的积极性,畅通消费投诉渠道,对投诉较多的商家,纳入监管的重点名单,以更加严密的监管和更加严厉的惩治,使其没有实施骗局的机会和勇气。
目前,社会上正刮起一股股“中医风”,部分中医馆成为热门打卡地,中医养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中药茶饮和糕点等创意产品不断涌现。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对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大有好处。在此背景之下,“中药磨粉”骗局就显得格外不和谐。由此看来,治理这类骗局,不仅是出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的需要,更是确保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必然。
撰稿/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中医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只顾研究古方!古代人和现代人体质,饮食,病毒都不一样了!还用1000年前的药方科学吗?100年前清朝的都应该改进!要不断研究调整药方,不是抱着祖宗的药方躺着吃饭!
应以诈骗罪,贩卖假药罪起诉,严查,狠罚。
应严厉打击中药材熏硫磺和造假严重违法行为!治病救人的药都敢造假!病人病危了谁负责?
原本中药材是在古代不发达时期的治疗解决方案,本应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上来从而产生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医学体系,然而现在却被一些势力用来偷换概念,变成了养生之道。去买这些粉末本身就不科学,骗子们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