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市打造隋唐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古运河展现新风貌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9-11 16:21:43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郑智维

皖苏交界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境内,一段长约28公里的河道穿过广袤的田野、繁华的城市,流淌古今,千年不息。

这条河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异常珍贵。河边的石碑上赫然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渠古道泗县段”。

宿州市拥有141.5公里的隋唐大运河遗址,约47公里位于泗县境内,其中运河故道约28公里。因原始风貌保存完整,自泗县融媒体中心向东至新濉河交汇处,约5.8公里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段。

新时代以来,宿州持续推进大运河保护工作,并将运河保护同绿色转型发展相结合。《宿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将大运河宿州段打造成为继往开来的灿烂文化带、碧水青山的绿色生态带、古韵今风的精品旅游带。

“从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力,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这条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宿州学院副教授、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李龙说。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活态传承——继往开来的灿烂文化带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北宋年间,苏轼曾多次从隋唐大运河古汴河段往返宿州并留下了千古名篇,他笔下的“淮南第一州”便是宿州。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其中,全长65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是全世界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大运河宿州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40公里,通漕约500年。

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大运河沿线城镇迅速兴起和发展,宿州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设立,这里舟楫交汇,商贸繁荣。“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宿州。”谈及运河与宿州的关系,李龙说。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唐宋时期称为汴河,疏浚工程不断;进入南宋后,由于战乱频仍、洪水泛滥、疏于浚通维护等原因而淤塞荒废。

穿宿州城区而过的运河故道,大部分早已湮没在城市之下。指着隋唐大运河地层剖面墙,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向记者讲起了厚重的隋唐大运河历史。

粗糙的泥沙淤积层中夹杂着的石块、瓦砾、陶瓷片、动物骨骼等,构建起大运河运载千年的“时空密码”。犹如一部凝固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运河昔日的辉煌与沧桑。

大运河在隋开凿以后,唐宋时期一端连接江南经济中心,另外一端连接全国政治中心,南来北往大量的文人墨客游历、经过大运河,在沿线城池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独特文化。

展示文化魅力,关键在于做好差异化文章。隋唐大运河泗县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宿州市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

“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历史文化资源富集。”李龙介绍说,近年来,仅泗县段通过考古发掘的各类瓷器瓷片便有千余件,目前,泗县境内还保留着明清时期商业集散中心的山西会馆、千年古刹释迦寺大殿,有被誉为“千里汴河第一槐”的千年古槐。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宿州市提出,发掘运河文化内涵,讲好宿州运河故事,做好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

呵护生态——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带

河道执法、河道巡查、水生态环境保护……

运河的日常巡护,占据宿州市泗县新濉河河道管理所所长、大运河安徽宿州泗县段巡护员吴怀玉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在他看来,好的生态离不开日常的维护。

大运河申遗前后,“恢复运河原始风貌”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实施易地搬迁、水体治理、管网改造等治理措施外,泗县还在运河沿岸补种绿植,实行常态化巡河,严厉打击污染和破坏行为。

从事河道管理工作20多年,吴怀玉见证并参与了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的治理工作,也见证了古运河从昔日的“臭水沟”蝶变成水体优良、绿树成荫的“打卡地”。

运河保护,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在大运河沿线,泗县划定了严格的保护范围,对乱采、乱建、乱搭、乱占等行为“零容忍”。

吴怀玉介绍,为保护大运河,泗县建立了“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制度,常态化开展巡查督查,重点水域的视频监控接入“天网”,可实时开展线上巡查。

除了执法人员外,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加入运河的巡护,包括文物保护人员、生态管护员、村干部、民间河长和志愿者。

“我们还开展了‘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民间河长在行动’等丰富多彩的巡护活动。”吴怀玉介绍,在保护沿河两岸环境的同时,志愿者还走村入户开展宣传,增强群众爱河护水意识,一抹抹“党员红”“志愿蓝”不断绘就“生态绿”。

从空中俯瞰大运河泗县段,可以发现沿途运河小镇、古汴廊桥及运河遗址公园错落有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处心灵栖息之所。

通过各方努力,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新活力。通过与其他水系连通,大运河在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利用——古韵新风的精品旅游带

“通过举办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活动,泗县每年可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以泗县大运河全国公路自行车邀请赛为例,泗县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员孙习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了当地通过弘扬大运河文化,推动体育与生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做法。

这一活动由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泗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齐聚大运河畔。通过寻迹大运河,当地打造了“体育+旅游”的文体旅新名片。

如何让历史遗迹发挥经济促进作用,创造更多的效益?

为了打造“水韵泗州”这张亮丽名片,泗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除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之外,积极谋划建设运河人家园林景区、省级特色小镇泗县运河小镇、古汴廊桥、运河遗址公园等,深入挖掘古运河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

沿河而建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陆续开放,大运河遗址公园、运河特色小镇等40余个文旅项目也加快落地。

泗县的做法是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加速推进的一个缩影。通过挖掘大运河文化,宿州市整合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

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是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的一部分。在这里,新建成的千帆广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前来打卡。高雷介绍,广场下方就是隋唐大运河河道遗址。

除了大运河博物馆、古运飞虹、运河故道、运河书院、非遗合集、活力水岸、文创产业园、古运童趣等八景外,遗址公园周边还配套建有停车场、景观绿化、道路等设施。为增加游客的体验感,遗址公园未来将要展现的内容还包括诉说运河故事、感受非遗体验、进行文创互动等。

遗址公园建成后,昔日隋唐大运河的场景将以全新的形式得以新生。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8期、9月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