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时代风情大理|茶应明、李玉华夫妇:农村电影放映员的故事

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是一代人的记忆,每家的长辈几乎人人能聊几句当年看电影的场景。

其实,在今天的广大农村地区,还有这样一群人每个月辗转在各村放映电影,他们的职业叫作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

(弥渡县红岩镇农村电影放映员李玉华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弥渡县红岩镇农村电影放映员茶应明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1世纪,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这就是我们国家在1998年提出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又称“2131计划”。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从2011年开始,这一年,大理州星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承担全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工作。大理州也于这一年告别电影胶片放映,全面进入数字电影放映时代。

(剑川县流动电影放映员杨峰)

(在剑川县放映广场电影的场景)

“扁担放映队”“马帮放映队”的历史

1953年,大理专署文教科选送了12名青年到重庆“西南文化局电影放映人培训班”学习,培训结束后统一编入云南省文化局电影教育工作队。这些小队分配到大理的各个地区巡回放映电影,由此衍生了非常多的放映队,被群众称为“扁担放映队”“马帮放映队”等。

(图片由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提供)

(图片由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提供)

在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的展板上,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并展示了放映队的老照片。博物馆馆员周书琳介绍:“我们大理地区各个地方的路途条件不一样、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有湖的地方,放映员需要划船进入村子,还有山路的地方需要骑马驮着放映设备深入山村,这就是‘马帮放映队’。”

(图片由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提供)

(以前的“扁担放映队”图片由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提供)

茶应明、李玉华夫妇:13年放映1872场电影

在大理弥渡县红岩镇,有一对放映电影的夫妇。2011年大理州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时,丈夫茶应明就在红岩镇12个行政村放电影,在他去世后,妻子李玉华接替他成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按每年144场电影算,13年里,茶应明、李玉华夫妻俩共放映1872场电影。

(茶应明的老式放映机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丈夫一辈子最痴迷的就是电影,从小伙子时代就在生产队‘跑片’放电影。2011年电影公司找到他时,我们家的生意做得正红火,当时农村电影放映员每个月的工资是1500元,他为了放电影,专门买了辆新车来拉放映设备。”李玉华讲述道,这辆车在茶应明去世后就没人再开了,直到报废的时候,表盘的里程数仍然停留在1万多公里,这是他放映电影所跑的里程数。

(茶应明是大理州第一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

在多年共同生活中,李玉华受丈夫影响也渐渐喜欢上了电影。起初,担心丈夫夜间行车不安全,她就陪着丈夫去放电影。到后来茶应明病重的时间里,由茶应明开车,放映工作几乎都由李玉华完成。

“他是1月份去世的,放电影坚持到了上一年的11月。”李玉华说,“在他去世前,一开始反对我继续放电影,不让我去学车,怕不安全。到后来又怕我这么多年放电影跑习惯了,晚上一个人不习惯,觉得有点事情做也好,又后悔说早知道还是让我把车学会。”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李玉华的经历中,最心酸的就是茶应明去世后的第一年。李玉华买了一辆三轮摩托,继续放电影,“说不怕是假话,这些年里两个人一路说着话,从来没感觉到怕,他走了之后我一个人在路上,又担惊受怕又心酸,许多次放电影我都是哭着去哭着回来。”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应明和李玉华夫妇二人在红岩镇人缘很好,凭借着以前做生意和多年来走村串巷放电影,与每个村子的人都熟识。李玉华独自放电影的这几年里,村委会的人会帮她一起搬运放映机,有时候寒冬腊月里观众受不住冻都回家了,也有人怕李玉华独自一人孤单,坐下来和她说说话直到片子放映完。

农村电影放映的工作仍然被需要

电影放映的工作并不简单,不论寒暑、不论路途远近都要坚持,放映完回到家往往是夜里12点多,路熟、村子熟、人熟,还需要耐心和热爱。除了这些,随着媒介、娱乐日益发达、丰富,传统的电影放映人需要面对心理落差。一位弥渡县的观众表示:“以前的公社放映员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是十分体面、受人尊敬的职业,以前的人对电影放映也十分热情,走几公里路也要去看。”上一个村子放完一卷胶片,下一个村子赶紧骑自行车去取,如此接力,就叫作“跑片”,在张艺谋写给电影的情书——影片《一秒钟》里,就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有的小伙子脸皮薄、害羞,观众看着看着离场了、村里的人大多数不认识,自己也不再有信心放下去。”李玉华说,“农忙时活计多、娃娃们第二天要上学、老人年纪大了熬不住,都是可以理解的,我没觉得尴尬。我的工作就是放电影,有的片子时长两个多小时,我慢慢地看,总要给它放完的,一部片子看12遍,我也不觉得无聊。”李玉华相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这个行当能够不断有人接续下去,“如果我们当中谁不干了,一定会推荐喜爱电影、愿意接替、耐心好的人,也一定会教好、带好。”

夜幕降临,红岩镇赤水村,李玉华又拉上幕布,从三轮车上搬下放映设备,村里的老人们拿着小板凳颤巍巍走来了,年轻妇女抱着孩子来纳凉了,孩子们吃着零食追逐着,狗儿们也到广场上来了。这天放的是一部防艾宣传短片和刘青云、郭富城、古天乐主演的《扫毒3》,李玉华将放映日期和内容认真地记在小本子上。

“老人们爱看以前的战争片和喜剧片,像《地道战》《举起手来》、周星驰的《功夫》、本土题材的《五朵金花》等,放《五朵金花》的时候,人来得最多。”李玉华说,“农村还有很多从以前的年代过来的人,他们怀念过去的电影,观众多的时候我就很高兴,感到很有成就、有存在感。”

云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段苏航李丽秦蒙琳殷洁李文诗赵芸瑞万旭实习生:农菁文

审核:谢祥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