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盘州市舍烹村:开发打造养生度假等休闲旅游产业

多彩贵州网 2024-09-12 18:08:59

[开栏的话]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资料显示,贵州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名镇8个、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名镇14个、名村15个,中国传统村落7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28个,更散落着成千上万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浓缩着村庄的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村事是一村一户的生活写照,也是一域一地的发展剪影。村史村事的梳理、呈现和传承更具有时代价值,它代表着一个村庄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记载着岁月更迭与世移事迁中风土人情变化的轨迹。

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旨在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记录展示我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9月1日起,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客户端统一开设“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专题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起点,深入挖掘和呈现村庄的文化内涵,和读者一起寻找丰茂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位于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东部的舍烹村,距盘州市区8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国土面积6.1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502户1462人,其中苗族672人,布依族381人,彝族194人,汉族117人,白族等其他民族98人。

1949年12月20日盘县解放,舍烹村隶属兴仁专区盘县;1954年,奢烹兴旺合作社成立;1956年,奢烹与河头上(现卧落村一组)合并组建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撤销合作社成立奢烹生产大队;1962年,奢烹生产大队与嘎木生产队组成奢烹生产大队;1970年,隶属六盘水地区盘县特区;1978年,隶属于六盘水市盘县特区;1984年,撤销奢烹生产大队,成立马场、奢烹村委员会,归原奢烹彝族苗族乡管辖,马场村为乡人民政府驻地;2004年3月,奢烹村与马场村合并,并村后更名为舍烹村。

1973年,奢烹通车;1989年,六车河水电站建成发电,奢烹村在全乡率先通电;2001年,马场村民营企业家陶正学投资马场村建设,马场村,成为全乡最先安装路灯的村庄。

2012年前的舍烹村,是普古乡边远、贫穷落后村寨,人均收入700元,村集体无一分钱积累。2012年,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回乡投资创业,发起成立“盘县普古乡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公司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按照“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目标建设山地特色农业,开发打造养生、度假等休闲旅游产业。

为抱团发展,高效利用、共享资源,娘娘山联村党委带推动实施构建山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一体两翼”产业体系。对山林、土地、资金等资源进行整合。村民们将3817亩良田好土入股银湖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刺梨、猕猴桃、蓝莓等精品水果产业;将400亩石旮旯地入股温泉度假小镇项目建设。打造了马场苗寨、卧落彝寨、布依山寨共625户特色民居。娘娘山银湖科技示范园、桃源酒店、江源洞景区、天鹅湖湿地公园、温泉度假小镇、天生桥房车营地、银湖水上乐园、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索道相继建成。465户村民通过筹资入股,成为银湖农民专业合作社、娘娘山旅游公司股东,成为在家门口“入股有分红、务工领工资、创业当老板”的新型农民。农旅结合产业,带动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超市等113家,实现全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的目标。2023年,舍烹村人均收入2.1万元,村集体累计资金243万元。

2017年,娘娘山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到2023年底,舍烹村先后获“全国农业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贵州省甲级旅游村寨”等荣誉称号。

通过不断发展,现舍烹已形成三农、生态、康养旅游同步发展的乡村振兴格局,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村。

一、村名及娘娘山的由来

舍烹村寨子,在娘娘山脚下马场河两岸,提到舍烹村,就会想到娘娘山。

舍烹成为乡村旅游热点村,很多第一次到舍烹的游客,都会对“舍烹”的村名感兴趣。毫无疑问,舍烹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名。舍烹居住着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当地人说,舍烹是布依族语言,意为“园桩”,也就是老百姓围菜园子的木桩。最先到这片坝子居住的,是有水稻民族之称的布依族。布依族先民除了在河两岸种田外,还在河水浇灌不到的地方,用木桩围成菜园子种植蔬菜,舍烹,因此得名。

“舍烹”得名久远,具体时间无可考证。从舍烹村大部分原住民的祖籍来看,多为江西籍、湖广籍,祖上多为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贵州军屯、民屯居民。舍烹村寨的形成,可追述年代大约在600年前的明朝初期。村庄的变迁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缺少史料佐证,现如今能搜集到的,也只剩下舍烹人一辈接一辈的口传。

很多人到舍烹观光旅游,体验舍烹的真山真水,大部分是冲着“娘娘山高原湿地公园”这个大景点来的。娘娘山区域,跨水城区和盘州市,属于珠江水系。为喀斯特高原山地地貌,主峰海拔2319米,山峦叠嶂,锥峰突起。谷岭之间,积垫状连片分布的泥炭藓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面积2680公顷。泥炭藓被称为超级海绵,能吸收自身重量20-25倍的水分,具有强大的蓄水保水能力。娘娘山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舍烹村,地处娘娘山景区核心区。

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的名称,源于娘娘山,而有关娘娘山名称由来的传说却不止一个。

传说一:王母娘娘赐民女三姐妹为天母娘娘、地母娘娘、人母娘娘,寓意天地人和。三位娘娘分别嫁给了娘娘山以及相邻的八担山和牛棚梁子。舍烹村背依的山峰,正是娘娘山。

传说二:娘娘山顶有珍贵的湿地,五条溪瀑从山顶倾泻而下,浇灌土地,滋养生灵,村民尊称为娘娘山,有视山峰为母亲,涵敬仰感恩深意。

传说三:舍烹村背依的娘娘山睡美人峰,是王母娘娘下凡避暑时留下的美丽睡容,娘娘山,因此得名。

二、农旅结合奔富裕

舍烹村曾经是盘州市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稻谷、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生计,辅以喂猪养鸡,经济来源单一,大部分人家只能勉强维持温饱。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仅700多元。2012年,舍烹村还有十来栋茅草土墙房,大部分村民的住房都是老式的石墙瓦房,居住条件较差。

1973年,奢烹建成一条从普古乡政府到村委会的泥石路,但直到2012年,从普古乡政府到舍烹村,还只是那条弯急坡陡的土路。晴通雨阻,到盘县城区,要一天的行程,交通极为不便。之后的几年里,修修补补维持现状。

2017年,娘娘山隧道打通,舍烹村通了柏油路。脱贫攻坚期间,随着组组通工程的实施,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通了硬化水泥路,全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开始购买车辆。除部分人家购买运输车辆外,大部分人家购买了小轿车,据统计,到2023年底,全村共有轿车240多辆。此外,舍烹村还通了班车,到盘州市市区一天有4班,到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一天2班。公共交通,为村民出行、为慕名前来娘娘山旅游的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舍烹四面峰丛林立,马场河从村庄前坝子中间流过,在落水洞流入六车河峡谷。马场河两岸,是错落有致的彝族、苗族、布依族特色民居。寨子依山傍水,掩映在青山绿树中。

舍烹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地气候明显。全年平均温度为18℃-19℃,最高气温达38.3度,最低气温零下2.1度,无霜期长。具有生态环境好、气温适度、空气负氧离子丰富、地磁辐射弱、温泉资源独具特色、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等特点。有天山飞瀑、江源洞、出水洞、睡美人、水爬坡、天生桥、六车河峡谷和万峰林等自然景观资源。绝壁千仞的娘娘山山顶,有成片的森林、竹林,有嫩绿的泥炭藓、金发藓湿地。舍烹村还拥有银湖水上乐园、停机坪、陶源酒店等旅游资源及旅游设施。

2016年以来,舍烹村共减少贫困人口3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77%降到2020年的0。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舍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2023年,舍烹人均收入升至2.7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现有村集体经济积累243万余元。舍烹,成为民富村强的富裕村。

随着教育条件的大力改善,受教育的机会增多,舍烹村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24年,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村民44人,在校中小学生224人,儿童入学率100%。

舍烹村海拔介于1300-2319米之间,村庄四周群山植被覆盖良好,树木种类繁多。村中心地带地势相对平坦,田园风光突出,村舍如珍珠般散落在道路两旁,村庄光照充足,土质结构良好。利用环境生态条件,舍烹大面积种植蜜桔、刺梨等水果,多方增收创收。蜜桔以皮薄核少、汁多少渣、色泽金黄、甜酸适口而享誉四里八乡。刺梨,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C含量、维生素P、SOD等活性含量,远远超过其它水果和蔬菜,素有“维C之王”的美誉。

舍烹村还种植有851亩特色红米。红米品质好、价格优,市场供不应求。稻田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造就了舍烹村“布依梯田”风光。

利用地处娘娘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的地理优势,舍烹村以农旅一体化为特点,围绕乡村旅游,构建“以点串线,以线构面,以面连片”的发展蓝图,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引进运作成熟的旅游、住宿、餐饮、文产企业入驻,开辟乡村旅游门路。

以娘娘山自然风光、精品水果采摘为旅游元素,以休闲度假、山地运动体验、养生消夏为载体,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形成了文旅一体的旅游集散地。

现在,舍烹村核心区内有大小农家乐、餐馆12家,大小超市13家,各种经营主体123家,大小民宿20余户。

舍烹村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镇”“贵州省‘5个100’工程省级重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旅游景区”“全省党建扶贫示范基地”“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此外,娘娘山还是“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基地”“大健康养生服务产业集聚区”“大健康养生产业省级示范基地”。

舍烹村的蝶变,为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先进示范。

三、画里画外娘娘山

舍烹村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那一群无私奉献的人。

陶正学是舍烹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是娘娘山下的水土养育出的农民企业家。他致富不忘乡梓,甘愿舍弃舒适安逸的富豪生活,返回贫困落后的舍烹村投身乡村建设事业,将一个贫困村改变为农旅一体化的富裕村。

1980年,16岁的陶正学外出打工,积攒一定资金后,回盘县开洗煤厂、办煤矿,经过20年的努力,成为身家近5亿元的富豪。

家乡的贫穷落后,始终是陶正学的一块心病。返乡前,他先后投资1160万元,建设舍烹村活动室和奢烹小学校舍,完善舍烹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012年5月,陶正学怀着“帮富、领富、带富”之心,回到舍烹村,与村支书陶永川、村民郭跃、陶明章等七人发起成立“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同年11月,“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农业生态观光园开工建设。

银湖合作社明确股份100股,每股20万元,筹集资金2000万元,分发给村民认购。但是当时村民手中没钱,几乎无人认购股份。陶正学拿出手中的钱,每股借10万元给村民为本钱股金,规定盈利分红归股东所有,亏本由他自己担承。放宽入股条件,允许村民多人筹资入股,分三期共一年半的时间筹集股金。多措并举,舍烹村465户农民顺利成为股东。出资1270万元的陶正学只拥有27%的股份,而出资730万元的村民却占有73%的股份。

合作社成立后,用了3年的时间,建产业大棚,建科技示范园、建酒店、建景区、建温泉小镇,陶正学先后投入4.2亿元,倾家荡产的垫资借支,他从亿万富翁变成了“亿万负翁”。

陶正学带领大家一起发展,腰包掏空了,家产押光了,但舍烹村有了成型的产业,农民收入稳定了,居住环境变美了,村民对陶正学的无私奉献充满了感激之情。

陶正学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所思所想的,不仅仅是舍烹一个小村的致富路,而是周边村共同的致富路。

2013年7月1日,经盘州市委和普古乡党委批准,舍烹村、厂上村、嘎木村、卧落村、天桥村、水坝村、播秋村、新寨村8个村成立银湖联村党委,陶正学当选为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团结党委一帮人,组织山水相连的八个村抱团取暖,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将脱贫致富的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彝族、苗族、布依族特色民居,改善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娘娘山银湖科技示范园区,建天鹅湖湿地公园,建温泉度假小镇,竭尽全力实现村村有产业,寨寨有风景,家家奔小康的联村致富目标。

为了尽快打造马场苗寨、卧落苗寨、布依族山寨625户特色民居,陶正学用自己的资产为村民担保5000万元,还为1870户“农户贷”作担保。为筹集资金,陶正学将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在建的40000多平米的酒店、自家价值数百万的门面、价值千万的别墅、盘州新城红果兴凯花园等资产都作了抵押。

2016年,为了能让舍烹村民在旅游产业上拥有股份,陶正学将银湖合作社2000万的原始股,扩大到一个亿,在旅游产业占20%的股份。由银湖合作社法人代表、舍烹村党支部书记陶永川代表所有股东,集体入股到娘娘山旅游公司。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银湖合作社和娘娘山旅游公司的大小股东,普古彝族苗族乡19个村24000多名村民,以及与舍烹相邻的水城县3个乡9个村发展的4000亩刺梨产业和1080亩蓝莓产业所带动的农户,娘娘山农旅结合产业共带动的农户共计350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户3960户5209人脱贫。

2013年11月,陶正学获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授予的“贵州省首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荣誉称号;2014年4月,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2月,获贵州文明办授予的“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助人为乐贵州好人”荣誉称号。6月,获中共六盘水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8月,获国家林业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授予的“光荣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10月,获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1月,获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六盘水市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6月,获中共贵州省委员会授予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9月,获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五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10月,获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16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12月,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2017年3月,获贵州省委组织部授予的“优秀春晖使者”荣誉称号。11月,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10月,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村里的陈龙学,是个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七旬老人。对陶正学带领村人致富,他感触最深。他戴着老花镜埋头画画,将舍烹一路而来的发展变化,以素描的形式一幅幅地绘就了出来,这一画就是三年,这一画就画出来三百六十多幅。

陈龙学所有的画作都是有左右对比的,画作左边是从前,右边是今天。左边是贫穷苦楚,右边是幸福甘甜。弯弯的鸡肠子路对应的是宽阔大路,弯腰劳作一脸愁容的乡亲,对应的是满脸喜悦走向蔬菜大棚的一群人。正在忙碌的数台挖掘机,对应的是拔地而起的桃源宾馆、温泉小镇、村民高耸的楼房。坐在门口看夕阳的孤独老人,对应的是从村口回来的一群儿女。

陈龙学的画作缺乏专业性,运笔简单,线条拙朴粗糙,在画名亦或画中用于说明的小字中,不乏错别字。可画作里边的人物,却显现出生动的模样。陈龙学的画作是经过精心布局的,厚厚的一摞画是有秩序的,日子在时间中的秩序,村庄在发展变化中的秩序,人在山乡巨变中的秩序。

陈龙学的老伴说:“管不住他了,由着他画,他每天画一画,心头才安生呢。”

有客人来家里,就着一幅画,陈龙学能讲出一个长长的故事,关于舍烹、关于日子、关于生活的巨大变化。听故事的客人,时常被感动到泪光闪烁。

陈龙学说:“家乡有产业,年轻人回到了父母身边,他们一回来,一家老小团圆了,家像家的样子了,村庄活了。现在的舍烹,变成了我原来做梦都不敢梦到的样子,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了这种巨大变化,如果不画出来,我心头的欢喜就没有地方摆放。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我要一直画下去,我心窝窝里边的故事,永远都画不完。”

有人夸陈龙学,夸他朴实的画风以及画作丰富的内涵;有人夸陈龙学是有情怀的乡村赤子,夸他是藏在深山的乡村画匠。陈龙学说:“我只是在纸上画了几幅小画,算不上画匠,真正的画匠是陶正学,他带着我们在这老山旮旯里头,攒劲画了幅好画!”

四、变革走出振兴路

娘娘山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作为土生土长的舍烹人,舍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陶永川深知这一点。

之前,陶永川一直带着一家人在外打工,中专毕业的他,在广东、福建、浙江干过很多工作。在浙江一呆就是4年多,去时孩子还是免票的孩童,4年后回来,孩子已经要买半票。那时候的陶永川,和老板以及工友处得都很好,工资收入也不错,一个月能开四、五千元,在当地,也算是高工资了。但架不住思乡的情绪日趋浓郁。

2007年,陶永川回到娘娘山脚下,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舍烹。在外面淘得经验,增长了见识的陶永川,很快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任,被选举为舍烹村村委会主任。他是陶正学的族叔,和陶正学探讨家乡的发展,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一拍即合。

村庄背后的娘娘山,曾经是他们叔侄放牧割草的山岭,是他们这群舍烹孩童的乐园。山上有很多富含水分的苔藓,平坦处一到雨水季节就会蓄水成为沼泽,舍烹背后的悬崖上,就会流下几挂奔流不息的瀑布。村庄前面的坝子中流淌着舒缓的马场河,滋养了两岸肥沃的田土。

这样的景致,身处其中,天天看,舍烹人早已见怪不怪。有专家教授来这里考察高原湿地,有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拍摄万峰成林的景致,外面的人感受到了娘娘山的美,无不称赞。陶正学、陶永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原来,家乡是一处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好地方,家乡有大自然赠予的宝藏。

穷则思变。陶正学、陶永川等在外面闯荡后回乡的舍烹人,开始规划舍烹走向变革的发展之路。

2012年5月6日,在舍烹村陶正学的家里,陶正学、陶明章、陶永川、陶正考、杜关红、陈高正、郭跃7人开会,首次商定组建“盘县(盘州)普古舍烹银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7人也首次明确合作社股东身份。陶永川任合作社社长。这一年,陶永川任舍烹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也为了解决土地分散、资金分散、思想分散“三个散”的问题,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里来,要开发旅游景点,要搞大棚,要培植观光采摘农业,要建酒店、温泉小镇、广场,必须得搞集约化生产。但是,土地属于一家一户承包,农户不同意不行。

为了让村民愿意拿出土地入股合作社,愿意集资购买合作社的原始股,心甘情愿地参与娘娘山风景区建设,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村支两委一班人绞尽脑汁。起步阶段,村支两委和合作社班子成员白天做入户动员工作,晚上开会研究问题,遇到思想不通的农户,连夜敲开门,苦口婆心作动员。

一块块土地拿下了,资源成为了资产;一个个村民购买了股份,资金成为了股金;祖祖辈辈靠种土地为生的农民,成了银湖合作社的股东。人心齐,干劲大,每一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农业产业建成了,景点建成了,村民拿到了工资,分到了红利。舍烹村容村貌大改变,家家通路通水通讯,家家庭院硬化,改水改厕。身处偏远之地的舍烹人,也过上了不差于城市人的日子。

2013年4月27日,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陶正学出资8000万元占股80%。陶正学借款2000万元给银湖合作社,合作社占股20%,合作社的社员,成为旅游开发公司的股东。

2014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牵头,盘县(盘州)组织实施舍烹小流域治理项目,中央、省、市三级财政配套资金263万专项资金。小流域治理涉及普古乡的舍烹、水坝两个行政村。该项目的落地,触动了合作社的敏感神经:新型农业更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

2014年有媒体称,舍烹村的农业,是升级版的新型农业。原先从事刀耕火种传统农业的农民,也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被贴上“产业工人”的新标签。合作社的事业迅速拓展,产业股份覆盖到每家每户。产业布局涉及盘州、水城两个县市。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村六、七、八组土地入股银湖合作社、发展猕猴桃、核桃、刺梨等产业931.971亩。(其中;猕猴桃793.931亩;核桃48.08亩;刺梨89.96亩)。一至五组土地入股舍烹村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蜜桔252.992亩、刺梨293.03亩。

旅游公司成立后,短短几年相继建成了温泉度假小镇、民族风情街,滨水走廊茶室,陶源酒店,直升机停机坪等项目,有贫困户陶正才等130人在银湖合作社、娘娘山旅游公司、温泉度假小镇等固定上班,单单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56人。通过景区带动,村民自建特色农家旅馆、农家乐、农家超市达90家,解决就业200余人。

舍烹村整合资源,将3817亩林地打包入股银湖合作社,每亩每年1元,年分红3817元;银湖水面、天鹅湖及河滩打包入股娘娘山旅游公司,每年固定分红3万元;湿地343亩,每年每亩10元,年分红3430元;土地管理费每亩每年20元,年分红26520元。2016年9月将上级党委政府的奖励资金100万元入股宏财公司,年分红9.6%的固定分红。再此项收入所得入股银湖合作社,实现二次收益分红。村集体资金7万元入股银湖合作社每年固定分红8400元。舍烹村现阶段集体经济每年收益179537元。

如今,全村已形成集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设施农业、电商平台、特色养殖、会务培训、餐饮住宿、民族文化开发8种产业为支撑,农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2014年,舍烹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2015年申报为“全国一村一品”、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被授予贵州省农村改革联系点。

五、真山真水动人心,文化注入旅游魂

登上娘娘山顶,站在万仞高崖,俯瞰娘娘山脚下的村庄、河流、锥凸峰群。荡舟银湖,群山倒影在粼粼波光中,眼中美景,令人心情舒畅。放眼望去,马场河两岸的“布依梯田”,勾起心底的淡淡乡愁。

山峰与河流,溶洞与古树,森林与奇石,天坑与峡谷,处处天然。

当地流传出着一句民谚“鹅播烧干锅,舍烹水爬坡”,说的就是“水爬坡”的故事。

距舍烹近三公里,位于娘娘山下的是大白岩洞出水口,大白岩洞出水口上方,是200多米高的白岩峭壁,峭壁中部还有一洞,洞口约20米高、10米宽。传说清代有财主在洞内藏银,因此大白岩洞被村民称为“藏银洞”。马场河上游的十里画廊有一股清泉,经溶洞从舍烹出水洞而出,悠悠缓缓穿村庄后,流入落水洞。经地下溶洞一路奔涌,受溶洞路径突窄、水体落差大、惯性大等因素影响,河水于数里外的山脚奔涌而出,爬上前方一米多高的石坎子后,一掉头流入暗河,“水爬坡”因此得名。

1983年,由于工程建设和泄洪需要,工程队炸毁了大白岩洞的一块石壁,水爬坡奇景就此不复存在。

舍烹民族民间文化厚重丰富,精彩纷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苗族的跳花节,彝族火把节、彝年,布依族的六月六。

苗族采花节,也叫叫花山节、踩花山、耍花山、采花节,是苗族集祈愿祭祀、欢庆、谈情说爱于一体的古老节日。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

相传远古时期,在地广物博的平原地区,苗族首领蚩尤和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女儿在正月初三、初四、初五的战旗保卫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余下的苗族祖先四处流落。为召集失散的族人,聚集抗衡各种人灾横祸,苗族祖先重整旗鼓,于年底腊月十六这一天,在高高的山峰上树起两面战旗,在次年的正月初三、初四、初五三天举行祭祀仪式,纪念蚩尤和他的子女以及牺牲的勇士们。在祭祀中,现场呈现出习武备战的壮观场面,剑花飞舞,满坡鲜花怒放,颂歌飞扬。后来,苗族子孙以花树象征战旗与鲜花。

跳花节分寻花树、扎花、庆祝三个环节。跳花节前,村中寨老带领年轻人上山寻花树。精选四季常青、树身挺拔、长势良好的花树,寓意四季安康顺利,家旺、人丁旺,姑娘如花。花树运回村庄,由村中的姑娘往树上扎36朵纸花。待寨老主持祭祀仪式后,花树被立于拱形的采花洞前,全村百姓围绕花树跳芦笙舞。跳花节期间,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举行对情歌、吹木叶、弹口弦、讨信物、抢花背等活动。

彝族火把节,于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是载歌载舞祈愿丰收的节日。

有关火把节的传说有以下两种说法。

传说一:很久以前,天上的大力士斯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阿体拉巴比武,斯惹阿比被摔死,天神恩梯古兹发怒,派蝗虫、螟虫来人间祸害庄稼。六月二十四夜晚来临之际,阿体拉巴带领族人点燃用松树枝和野蒿枝捆扎成的火把,前往田地焚烧害虫,保卫庄稼,火把节由此而来。

传说二:奴隶主关押奴隶,穷人阿真等人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奴隶主的府邸烧死奴隶主,救出同伴。为纪念这场意义深远的胜利,纪念反抗压迫的勇敢先民,每到六月二十四胜利日,彝族子孙点燃火把游行。

火把节来临之际,在毕摩(彝语音译,意为念经的长者。掌握彝族经文)的带领下,彝族村民怀揣干火草,到山后钻木取火。点燃火把后返回村庄,吉时一到,村民高举火把走向梯田,绕梯田而行。毕摩祈福后,欢呼声不绝于耳。除顺梯田绕行、祈福丰收的仪式外,围篝火唱歌跳舞、喝美酒、谈情说爱,也是火把节必不可缺少的项目。

彝年,于每年农历十月期间、公历十一月二十日前后,具体从哪一天开始,由村中毕摩择吉日确定。彝族祖先创造的十月太阳历,是以十二属相回归纪日,每月三个属相周期,三十六天,十个月为一年,剩余五天为过年日。每隔三年,多加一天,即闰年。每到彝年,彝族村民杀年猪敬天地、祭祖先,祈愿五谷丰收,吉祥如意。彝年期间,除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贺新年、共饮转转酒等活动外,村中还举行摔跤、荡大秋千等赛事。

布依族被誉为“水稻民族”,他们的传统节日“六月六”也与种植水稻有关。

六月六布依节,也称布依歌节。时间为农历六月初六、初七两天。初六祭山神,祈愿山神保佑人畜平安。初七祭青苗,祈愿消灾减灾,风调雨顺,青苗长势良好,创产丰收。

有关六月六来历的传说,同样有两种说法。

其一:布依族先祖为古越民族,古越人是禹的后裔,因此,每到六月初六禹的生日,布依族人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

其二:六月六,为纪念布依族先民战胜洪灾。远古时期的某年发洪灾,大水淹没所有的村寨,布依族的祖先坐在一根圆木上,漂到半山腰才得以幸免于难。六月初六这天,他登上河岸。洪水将所有的粮食冲走,布依族祖先上岸后回头一看,自家的一条狗也跟着游上岸来。布依族祖先正在为没有粮食种子而发愁时,狗抖身上的水,将三粒稻谷抖落在地。有这三粒稻谷作为种子,布依族祖先才拥有稻米。为感谢狗的功劳,从此,人们煮好粽子后,在供奉祖宗之前,先拿一枚敬狗,并拿一串粽子挂在狗身上。为牢记过往历程,每到六月初六祖先生还日,布依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祭祖仪式。

舍烹的布依族人民注重感情交流,大小年节,亲友们互相拜访。尤其是嫁出去的姑娘,每逢节日,一定要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节。女儿、女婿回娘家拜节,酒、鸡、猪肉、糖是所带手礼。六月六回娘家拜节,娘家人回礼粽粑。而其他亲友互访,只需提两壶酒即可,告别时也不用赠送粽粑。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舍烹村成立了彝族达体舞表演队,不定期在桃园广场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与彝族同胞手拉手同跳达体舞,热烈欢快的场面极富感染力。有的游客,专门瞅准“六月六”或过彝年之时前来舍烹体验民族风情。

有一群为了家乡发展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舍烹人,有动人心弦的娘娘山真山真水,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美丽乡村舍烹留得住乡愁。今后,也一定会继续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文:王鹏翔卓美

图:多彩贵州网记者胡绍山

一审:周明

二审:胡绍山

三审:夏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