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如何让老年人享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的便利,搭上“数字化快车”?做好智能化支付时代的农村“适老化”金融,成为践行金融人民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和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更让金融成为构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力量。
云南农信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主动聚焦农村老人高频服务需求,关注他们在支付结算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服务流程、环境设施、业务系统、教育宣导等多方面提升体验,打造了耐心、用心、贴心、暖心、走心的“5心”金融服务,切实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提升金融服务亲和力温情护航“夕阳红”
银行网点是金融服务和百姓之间的桥梁,保留传统现金支付方式、畅通现金支付渠道,对于确保农村老年群体的支付消费极为重要。云南农信在全省设立营业网点2177个,平均每个乡镇1.6个。金融服务队伍依托深入村、镇的物理网点,持续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柜面现金服务和上门服务。老人们在云南农信享受着“一慢、一快”贴心服务:网点服务要“慢”,办理节奏适当放缓,对老年客户要耐心;上门服务要“快”,要快速、优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和困难要贴心。这些面对面、手把手、心连心的金融服务,用熟悉的方言、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环境造就了金融机构与乡村老人之间的温情与信赖。
建设惠农支付点延伸柜面现金服务渠道
惠民支付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在乡间农资站、小卖部、杂货店等乡村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场景中,它们的“贴近性”使网点现金业务延伸到农村居民家门口,极大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群“取款难、换零难”的问题。近年来,云南农信强化责任担当,加大力度建立惠农支付点,增强农村地区现金投放力度,确保小面额现金供应和不宜流通人民币及时回收兑换。这些做法既尊重和关切到农村老人现金使用的习惯,更切实让各地群众享受到“不出村、无风险、高效率”的“一站式”现金服务,为乡村振兴发展创造良好的现金支付和人民币流通环境。
优化设施创新产品提升现金服务满意度
完善网点基础设施、创新金融产品成为金融机构开展适老化服务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云南农信坚持为城乡老年人群提供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营业网点为老年群体专设和添置爱心专座、饮用热水、轮椅、老花镜、血压计等常用物品;配备专门人员为不熟悉智能设备、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点对点“陪伴式”服务等。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好的做法成功帮助乡村“银发族”顺利跨越了“数字鸿沟”,打破“支付壁垒”:云南农信积极推动“小额免密支付”“惠农通”等金融产品创新,为老年客户提供小额免密现金支付服务,老人们就算一时记不住密码也再无后顾之忧。
加强宣传教育“适老化”守护农村老人财产安全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金融消费多元化的同时,也伴生出新型金融诈骗手段。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人往往成为防范诈骗和反假币工作的薄弱环节。云南农信积极担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责任,通过增强宣传教育的“适老化”,以网点、惠农支付点为主阵地把老人“请进来”;以走村入户、上门服务、赶集摆摊为拓展方式“走出去”,用农村老人听得懂、喜欢听的宣传语言和方式向他们普及金融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加强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机制,与农村老人共建美好生活,筑牢“稳稳的幸福”。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抒燕
通讯员:郭晓洁周黎黎
审核:谢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