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师生校友的接力开拓,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让更多人一起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本文根据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对MBA校友、亚沙赛国发院沙13执行领队王芳的采访内容整理,并经受访者本人确认。
“北大国发院沙13战队斩获超A男子组冠军、男子A组第10名、男子C组第5名、女子C组第6名……”
2024年5月4日,伴随着117所院校参加的第十三届亚太地区商学院沙漠挑战赛(简称沙13)圆满落幕,国发院沙13勇士收到一份令大家满意的战报。大家满意不仅是安全完赛和奖牌云集,还因为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作为北大国发院的学子,勇士们希望能在学院三十周年之际送上一份精彩的礼物。
沙13的勇士们做到了!
但这个过程有多难,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包括作为领队的我。
赛事结束一个月后,我写过一份近5千字的回忆录,开头是这样的:“备战沙13的这不到8个月,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大梦一场,醒来本不想再去回忆,但梦里很多美好……这才是我在亚沙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这段亚沙‘创业’路程最重要的经历,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
沙13是一段独特的“创业”之路,其间我和初始团队成员200多个日夜的坚持与努力,现在回想,依然感受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团队核心成员的百折不挠和以身作则,来自整个团队的高度信任与紧密配合,也来自国发院沙友们一届届传承的文化:“勇者无畏,共进不退。”
临危受命
亚沙是在亚太地区顶级商学院MBA群体中开展的一项兼具竞技与体验式文化的赛事,自2012年在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举行至今已连续成功开展十三届,参与院校已经超过100所。
根据赛事规则,亚沙赛采用团队竞赛形式,参赛者需徒步三天穿越茫茫沙漠,组别分为超A队、A队、B队、C队、D队和E队,超A队里程99公里,A队和B队里程70公里,C队里程35公里,D队为亲子团,E队为亲友团。
从未参加过越野跑的人往往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前往沙漠自找苦吃?参加过比赛的人,往往只用一个眼神告诉你:值得。
在茫茫沙漠,体验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挑战和突破自我身心局限,被誉为是商学院的第二课堂,其中蕴含着商学院人才所看重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升级。但是对观摩院校队、亲友甚至亲子团队而言,这项赛事的魅力还在于:参赛全过程如同人生,充满未知与挑战,而这尤其能激发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勇气与决心,进而收获身体和心灵的全面成长。
我是2023年8月底被正式任命为“沙13”执行领队,到2024年5月4日走下赛场,前后奋战252天。但如果从最早与亚沙结缘算起,我的亚沙经历已经超过3年,是两次走上赛道、历经三届亚沙,也算是一名沙场老将。
作为三届元老,做一个亚沙的执行领队,为什么还觉得是临危受命?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内外交困。
首先是外部带来的交困。赛事虽然已进入第13届,但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每一年的赛事能不能举行、什么时间举行,往往充满变数。一方面是举办的时间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是很多学校和学员能不能参赛也受影响。虽然新冠疫情早已经画上句号,但对赛事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24年。
以2023年为例,为了弥补2022年的缺憾,本来一年一次的赛事,实际集中在2023年“五一”和“十一”期间分别举办沙11和沙12。而“沙13”回归正常周期在“五一”期间举办,留给每个院校的组队时间从一年被压缩到半年多,这半年多里还包括在北方地区训练难度较高的冬季。
其次来自内部的交困。沙赛有很高的训练强度要求,硬上赛道不仅拿不到像样的成绩,还可能闹出生命危险,马虎不得。MBA同学本来就异常忙碌,上有老,下有小,尤其是在职MBA同学,更是要边工作边读书。工作本身就很忙,对于国发院MBA同学更难的是,学校的学习要求也毫不含糊,几乎全英文教学不说,课程密度高,考试难度大也是出了名的。还有更不利的一点,就是国发院MBA群体规模不大,经过12届淘换,能上赛道的同学都已经挖掘得比较充分,不像有些院校想上赛道要竞争上岗。
“沙12”就因为距离“沙11”周期太近,国发院A队未能成行。同样相隔时间很短的“沙13”,也完全有理由“打一届酱油”,但我果断地选择了说不。在我看来,“酱油队”完全感受不到沙赛的魅力和精髓,更何况2024年还是学院三十周年,我们决不能只交一张“及格卷”。
当没人有勇气担当新一届领队时,我选择挺身而出。
组队之难
有人后来问过我为什么敢于挺身而出,说实话,我自己心里也不是特别有底,但不想让国发院的沙赛就这样掉在地上。好在还有两位曾经的战友张东、寇屹与我并肩站在一起,扛下了重任。
面对比赛,我心里有底的部分,是比较清楚赛事的魅力和赛制的关键点。我时常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亚沙的感受。那是一群人,向着同一个目标,跋山涉水,风雨无阻,持续备战,不计较个人艰辛与得失。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次次的难受,甚至崩溃,但与团队一起抵达终点的那一刻,一切辛苦都化为成就感和人生的财富。大家完成比赛后抱头痛哭,有释放、有激动、有开心,更有一起奋斗的情谊,此生难忘。
对没有上过沙漠赛道的人,如何传达这样的感受?在陌生人眼里,这里似乎只有辛苦和付出。能不能组队成了第一道难题,这也是我心里没底的地方。毕竟不是有一支现成的、排队等着叫号的队伍供我指挥,我需要一个一个去发现和招募。
根据赛事规则,沙鸥奖要求A队满足12人,B队至少6人,C队至少1人。沙13组建A队的过程,真像是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我和两位联席领队每天左眼盯着校友们,期盼大家多引荐实力选手,右眼盯着新同学,期待哪个同学有天赋异禀。结果,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搜罗,正式比赛5月1日开始,3月初开展第一次腾格里联合拉练时,队伍才只有6个人。
我和团队没有死心,大家继续想办法组织活动和宣讲,继续发挥“星探”潜力。到3月底,进展不错,凑到了9人。
要知道,找齐队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队员得到足够的训练才行。只剩下2个月时间,找来的必须是天才级的选手才能上赛道,拿成绩。
这个过程中,有人犹豫过后终于回复参加,但喜讯余温尚在,又有人因家庭原因宣布退出。
不断遇挫,不断努力,百转千回。沙13最终成功组建12人的A队!不难想象这期间我和组委会经历过多少次沮丧、绝望、孤独……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时常感慨“世上还是好人多”“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我”。国发院学到的领导力课程在这里被应用到极致。
经费之困
沙13不单缺人,还缺经费。
我并不擅长财务谈判,但也得一边组建队伍,一边训练,一边基于赛事时间线进行出征、宣传等节点安排,一边为团队硬着头皮四处寻觅合作契机……妥妥地当起“多边形战士”。
在经费问题上,我与队友三路出击,一是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亚沙的人。这个世界上帮过你的人,很可能还会再帮你;二是寻找那些擅长募资的伙伴做搭档,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三是想办法省,争取能和EMBA一起训练,能“蹭”的资源都要“蹭”上。
通过不懈努力,我和队友最终募到了足够我们支撑完整个赛事的资金。
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是情感和汗水,因此,我们花钱格外精打细算。
对于队员补贴与奖励之外的钱我们都极尽节俭,物资使用能省则省——结果我们不仅“沙13”经费够用,也让“沙14”有所储备,国发院的亚沙队伍不能年年缺钱年年找钱。
比钱更重要的是人,而人的关键是核心团队。
我心里清楚,领队就是一个miniCEO,因此我非常认真地挑选,并做出清晰的角色规划和分工,尤其是核心团队成员。过程当然也是困难重重,有能力的未必有时间,有时间的未必愿意全情投入。这也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
凯旋后回首这段经历,我写道:“这一路惊心动魄,我只能说,老天待我不薄。在我每一次绝望要放弃的时刻,它总是适时地给我带来希望。也许正应了那句话,自立者天助之。”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即便是一个成熟和成功的组织,平台和传承再好,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未必有好的结果。因此,全部过程中,我的创业者心态反倒帮了大忙。
团队之魂
创业需要好的伙伴。两位联席领队、A队队员、B队兔子、C队后勤保障、环保小分队,每一个角色在赛事过程中都不可或缺。以B队和C队为例,在亚沙比赛中,B队俗称兔子,是A队背后默默无闻的奉献者,70公里行程中他们除了奔跑,更要为A队提供能量补给、带路和战况讯息,对A队拿成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看似平淡的C队,则是A、B两队坚实的后勤保障,让队员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是放心、安心、全力以赴比赛的基础保证。
我们这次沙13征战,张东和寇屹作为联席领队,也是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创始人”。作为“铁三角”组合,他们跟我共同参与了整个沙13的备战过程。张东是沙12的执行领队,也是一位创业者,他身上有鲜明的创业者特质——认真、执着、有创新力。在赛事三天里,他带着大家总结复盘,三天的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寇屹因公未能参加赛事,就主动承担了后勤保障工作。从赛前采买大量装备物资和安排行程、酒店,到筹备庆功宴,他都有条不紊地推进,完美地保障比赛全程。
作为组委会核心成员的晓红,原本只是北大博士后校友。自从加入团队以来,一直在为团队积极贡献。她跟寇屹一起完成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比赛中作为B队兔子,她本可以轻松站台,但是为了辅助A队获得更好的成绩,她选择三天陪跑,个人遗憾获得B队12名。
任亢亢是国发队的亲友。在赛前不到一个月他被临时拉来救场。从成都到腾格里,他没法和大部队一起,就“蹭”在友校电子科大的队伍里一起到达。没有进过沙漠的他,却背负起了三天陪跑A队队员的重任。想休息的时候不能休息,想跑的时候可能还得拉拽女队员。就这样,他愣是把“玩儿票”干成了专业兔子。
还有6上沙场的杨黎明,江湖人称“杨哥”,担任B队兔子。作为老沙友,他一次次说是最后一次,却又一次次再进沙漠,只为了那份责任与担当。瘦小的栾秋曼也是B队兔子,她是沙11联席领队。本来也被安排了陪跑队员的重任,第二天临时调整队伍队形,她被临时安排扛大旗。沙漠里,瘦瘦小小的她扛着国发院沙13的大旗在风中飞扬,颇有沙漠女英雄的豪气。
C队有队长于洁、MBA中心的王燕老师、EMBA同学赵雅梅,还有2023级同学栾琛、闫楠带着孩子。他们每天除了为团队做后勤保障工作,还积极践行由我们国发院发起的“减塑”倡议,3天都在赛道上捡垃圾。
2023级同学刘慕远放弃参赛体验,选择做随队记者,大部分时间都是从起点到终点直接等待所有人重现,为大家拍照、录视频。
南南学院的Ayikelkel因伤遗憾从A队转到C队,却忍着伤痛拿下了C队第5名的好成绩。而周咏梅教授带领下的环保小分队,每天都在做调研、捡垃圾、做宣传,向所有参赛的同学发出“减塑”的号召。
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集体,但是这个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个体。聚沙成塔,凝心致远。组织一支队伍,设定一个目标,每个人都为此拼尽全力,这应该就是沙赛真实的意义。
赛事之拼
在我和“沙13”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由国发院MBA、EMBA和南南学院、环保小组同学及校友最终组成了一支40人的国际化战队,如期出征腾格里沙漠,其中36人投入沙漠挑战赛。
全部赛程里,A队最难,因为3天里多次遭遇七级大风,还有酷热等极端天气,A队队员亚静出行前还发起了高烧。但就是在各种艰难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家用意志和团结成功完赛,并赢得团队最高荣誉“金沙欧奖”。
除了拼搏,还有创新。如何在100多所商学院中突出自己的特色、留下自己的印迹?国发院沙友会作为赛事发起院校,成功携手亚沙官方组委会,再度深化推进“重塑行动”,共同致力于亚沙赛的绿色环保事业。在延续“沙12”倡议行动的基础上,周咏梅老师牵头组成课题组就赛事的环保问题实地调研,使国发院的公益大旗高高飘扬。
赛事的创新还包括我们是一支大融合的队伍,展示着国发院开放、包容的特色。这是国发院的第一次,也应该是所有院校的第一次。我们不仅有MBA和EMBA同学,还有南南学院的国际友人,以及意志力坚定的小朋友。几个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带领下,不仅克服了体力的挑战,还成为闪亮的环保小卫士。
赛后我不由感慨:“我们这36名队员虽然相隔几代,但像一家人一样,除了拼尽全力奔跑,也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组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不仅完成使命捧回金沙鸥,以优异成绩为国发院三十周年献礼。更重要的是,我们发起的‘重塑行动’在沙漠里独放异彩。”
最终,我自己想把这段历程定义为“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天”,除了宇宙间的冥冥法则,更意味着创业者在初心如磐、矢志不渝的同时,别忘了“尽人事、听天命”来平衡内心。
“见地”,它不仅仅是脚踏实地坚定前行,更要有在逆境中播种希望、静待花开的坚韧与智慧。
“见众生”,是创业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尤其当团队成员背景各异,更要让共同的愿景与信念如同磁石,同时多倾听和理解、尊重与包容,让并肩作战发挥最大价值。
最后是“见自己”,人生旅程最艰难而有意义的部分,也是自我认知、发现和成长,这包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挖掘内心最坚韧的力量、实现了身心的飞跃与蜕变等。深刻了解自己其实是最坚实的盔甲,这样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平和自信。
比赛已经渐行渐远,但我和每一位沙友都相信:“回首来时路,跑过的每一步都值得。”
附征战沙13全成员名单,致敬每一届成员的拼搏奉献!
执行领队:王芳
联席领队:寇屹、张东
超A队:顾冰、全长河
A队:刘傲男(队长)、田晓林(副队长)、曹家铭、毛振华、苗熹、李晓艳、刘鹏飞、路博、栾振锋、田亚静、王敏(老师)、尹敏
B队:杨黎明(队长)、栾秋曼、任亢亢、孙晓红、杨思诚、张东
C队:于洁(队长)、Ayikelkel(埃塞俄比亚)、JosephNdengeye(卢旺达)、李易轩、刘慕远(记者)、罗晞纯、栾琛、栾东泽、王燕(老师)、王芳、闫楠、赵雅梅
环保团队:周咏梅(老师)、安芯仪、常荣若、刘磊、皮若楠、朱芋潼
D队:于萍萍、刘思瀚
整理:王志勤|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