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倡议我国设教师节的广州学子:欣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南方都市报 2024-09-15 16:44:24

9月10日是中国第40个教师节,全国各地举行表彰奖励、仪式活动等,致敬辛勤工作、为国培养人才的“园丁”。当尊师重教已成深刻共识的当下,年轻人或许无从想象,教师节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诞生的。40年前,广州暨南大学的一群青年学子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树尊师之风”、宣传倡议“立尊师之节”,成为推动我国设立教师节的一股重要力量。

今年教师节,当年倡议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暨大1982级本科生陈锐军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掀开了这段历史的一页。如今,他是广东开放大学教授,亲身感受到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他说自己很欣慰,“我和同学们也曾经在倡议设立教师节的进程中,扮演了小小的角色。”

上世纪80年代初,暨大通讯社骨干成员。他们也是暨大尊师节促进会的主要班底。

40年前广州学子倡议设“尊师节”

教师是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但在40年前,情况并非如此。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党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在社会层面,“教师应有怎样的地位”,仍未重新取得共识,很多年轻人不敢报考师范类院校。

1982年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的陈锐军,还告诉南都记者,当时全国多地都发生过极为恶劣的“打老师”案件,教师无缘无故遭受辱骂、攻击。在他参与的校园社团——暨大通讯社,成员们每每得知这样的新闻,都感到愤慨,“这是我们当初发起设立教师节的一个起因。”

1983年12月,暨大通讯社成员、国际金融系81级学生朱川,将这样的观点带到了大学生演讲比赛的舞台。他还明确呼吁,为了民族的中兴,应该设立“尊师节”,慷慨激昂的陈辞,引发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何不将这样的共识变成真正的行动?演讲比赛之后,陈锐军就向暨大通讯社社长、医学院82级学生卜群等人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学生社团,校学生会主席任京生也表示声援。随后,“暨大尊师节促进会”呱呱坠地,并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小活动:帮年长的老师把蜂窝煤搬上楼、去老师家打扫卫生、过年和老师一起包饺子……

1984年5月20日,同学们还筹划了一次大型尊师联谊活动,邀请了约50位来自暨大和外校(包括中小学校)的老师,齐聚校图书馆,由学生为他们敬献“桃李酒”、戴上“光荣花”,致谢培育之恩。很多老师第一次受到如此隆重的表彰,激动、感慨不已。联谊会上,暨南大学团委、学生会等,还联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尊师敬道,振兴中华,建立尊师节”的倡议,经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逐渐形成一股声势。

同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有学生社团积极响应,暨大的尊师节促进会,也及时扩充为“广州尊师节促进会”,汇聚各校学生之力,希望将尊师重教的理念推及大众、推向全国。

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青春路演”

队伍壮大了,同学们热情高涨,筹划着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跑宣传”。

中文系出身的核心成员陈锐军,自然成为尊师节促进会的笔杆子,负责起草《倡议书》等文案。那个年代,校园里没有电脑和复印机,他们就自己动手刻蜡版油印,短短几天印制了数千份。

许多促进会的成员转乘火车旅行,途中向普通乘客宣传。还有5位暨大本科生,每人骑一辆赞助的自行车,从广州一路北上,沿途分发《倡议书》。1984年7月18日,暨南大学时任党委书记李云扬等校领导,亲自为这支勇敢的队伍送行。

对这5位骑行的学生来说,3000公里的路程颇为艰辛,但他们也受到了多方的支持。在长沙,市政府专门派人协助他们组织召开座谈会,十几位特级教师出席,当地电视台也播报了相关新闻;到郑州时,恰好碰上当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教育局领导不仅请他们入座、发言,还临时增加了讨论“建立教师节”的议程,并作出了该市设立“尊师日”的决定……经过跨省骑行宣传,同学们也感受到,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

1984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广州尊师节致全国1300万教师的新年慰问信。

令陈锐军喜出望外的是,1984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暨大等广东高校学子的尊师活动,还摘登了广州尊师节促进会的《倡议书》。紧接着,陈锐军又接受促进会的委托,起草了一封致全国1300万教师的新年慰问信,又被12月29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一个月后,1985年1月21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教师节议案终被通过。当年的9月10日,全国教师第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从暨南大学毕业后,陈锐军一直从事媒体工作,曾任家庭期刊集团总编辑。如今,他也是广东开放大学教授,会在教师节这天收到慰问与祝福。

身为倡导设立教师节的参与者,他感到很欣慰:“自教师节设立至今的几十年里,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尊师重教’的理念在整个社会上蔚然成风;从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来看,现在当教师、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很有吸引力的。”回忆起这段往事,他也不免感慨,当年他们还不到20岁,一腔热血,崇尚“以天下事为己任”,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多么令人怀念呀!

采写:南都记者侯婧婧

0 阅读:4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