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庆见证幸福|好甜!这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9-19 12:17:12

9月22日,“家国同庆见证幸福”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将在全国50个会场同步举行。万千家庭共庆祖国华诞,伟大祖国见证百年之好。婚礼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金婚伉俪将为新人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让我们一起聆听“金婚家庭故事”,解锁他们跨越五十年的“幸福密码”,同时给年轻人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下午四点半,杨维云的抖音公益直播“喜洋洋拼音课堂”又准时开播了。

一头银发,合体的旗袍搭配珍珠项链,腰板挺直、声音洪亮——镜头里,74岁的杨维云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授课节奏紧凑,和粉丝互动时,思路敏捷、对答如流。

这是一处设在自家客厅的小小直播间。镜头外,杨维云75岁的老伴儿吴怀宝,习惯坐在客厅一角,不时递上一杯热水,再用手势提醒妻子“注意嗓子,该喝口水了”。

“一直播起来就啥都忘了!嗓子疼了吧,真不省心!”两个小时的直播结束,吴怀宝一边嗔怪着妻子,一边为杯子里微凉的茶水续上些热水,再递到杨维云手中。

“他话少,性子直,体贴的话不会温柔地说。不过,我懂。”接过水杯,杨维云快人快语。相濡以沫56年的老夫妻,言语举止间,尽是在经年累月的琐碎生活里积淀而成的相互“懂得”和“体谅”。

“只要我想吃,他马上就去买”

自小在安徽淮南矿区同一个大院里出生、长大,杨维云和吴怀宝都是煤矿矿工子弟,既是邻居,也是小学同学。

父母中年得子,把长女杨维云捧在手心里呵护着长大。

“是我母亲相中了他,觉得他心善、老实,肯定不会亏待我,用那个年代的话说——‘就算是讨饭,他也绝对会把吃的留给我’。”回忆起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母亲“用最朴素的理念为自己选定另一半”的果决,杨维云笑了:“事实证明,母亲很明智。这么多年,他没有甜言蜜语,但对家庭和孩子很有责任感,而且对我很好。说个细节:这些年只要我说想吃什么,他都会马上买回来。”

1968年10月,杨维云和吴怀宝领证结婚。彼时,吴怀宝已远在安徽淮北矿建公司工作,直到两年后,夫妻俩才在异地短暂团聚。

“矿建公司是流动单位,随行家属也只能住工棚,条件特别艰苦。不过那时候年轻,天不怕地不怕,从来没觉得苦。”在杨维云的记忆里,最难的是学做家务,“当姑娘时,父母娇惯,没做过饭,没洗过衣,到淮北后,都得从头学起。”

“刚开始,一件衣服能洗半天,工友上工的时候开始洗,下工的时候还在慢慢搓,上下班的工友都打趣我。”说起那时的糗事,性格爽朗的杨维云笑着看向身旁的老伴儿,“好在,他也不会做,甭管我干成啥样也不挑剔。”

1971年,矿区招小学老师,初中毕业的杨维云脱颖而出,成为语文老师。那时候,除了照顾家庭、给学生上课,矿工家属也要下矿赶工,可年轻的杨维云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1973年,双胞胎儿子出生,给杨维云的生活又增添了一重压力。“他常年随单位外出工作,我带着孩子在家属生活区,聚少离多。实在忙不过来时,只能带着孩子去学校。”

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杨维云扛起家庭重担,成了丈夫和两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坚实的依靠。

“退休后,换他来守护我”

采访中,杨维云总说自己是个特别简单又特别幸运的人:“只要我想做的事,好像都能做成。”

1992年,杨维云在机缘巧合之下创办了一家幼儿园。“我性格热情、细心,对孩子有耐心,服务也周到,矿区家属都很信任我,短短一年时间,就从最初的十几个孩子增加到一百多个。”杨维云认真负责,忙起来几乎顾不上吃饭。

吴怀宝寡言,“他偶尔回来,总是责怪我把身体累坏了,却还不忘问我想吃什么,赶紧去给我买来。”在杨维云眼里,丈夫的“浪漫”和关心总是“藏”在自己爱吃的一块块糕点、一盘盘水果、一袋袋零食里。

1997年,吴怀宝退休。“好像有一种默契,我们俩的角色一下子就互换了。我忙工作,他管后勤。”杨维云不知道从没做过家务的丈夫什么时候学会了洗衣做饭,“忙碌的时候,他会默默做好饭,端到我手边,一遍遍提醒我吃饭,再一遍遍去加热。”

实际上,直到丈夫退休,杨维云和吴怀宝才真正地夫妻团聚。“近30年的同甘共苦、相扶相携,我们俩也有平凡夫妻的吵吵闹闹,但更多的是相互信任,藏在心底的对对方的感激和一起走过艰难岁月后的珍惜之情。”杨维云感慨不已。

在杨维云看来,丈夫退休后的20多年里,对家庭付出更多。“家庭事务都是他在操持,我只管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公益直播,帮更多人“点亮”梦想

“我热爱生活,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2021年,杨维云迷上了直播:“我的长处是教语文,又做了多年幼儿教师,带孩子很有经验。我想在网上教大家拼音识字。”

儿孙成了杨维云的“头号粉丝”和助手。儿子媳妇帮忙,把小小的餐厅改造成直播课堂,直播手机也被孩子们换成了20英寸大屏幕,孙女还买来了LED灯。老伴吴怀宝不只承包了家务,为了方便老伴教学,还动手把药品盒子变成了可以灵活使用的拼音字母卡片。“别小看这些卡片哦,每张上都有挂钩,可以随时取用,对练习拼读很有帮助。”杨维云得意地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展示起来。

快速增长的粉丝量,让杨维云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事业”。

一开始,杨维云直播定位的受众是学龄前后的孩子,课程主要是“幼小衔接拼音教学”,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直播间里还“藏着”不少成年人。“他们曾错过学习拼音识字的机会,经常在生活里遭遇尴尬:不会用拼音打字,口音重别人听不懂,担心自己教不好孩子等。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好几万人,年龄最大的超过70岁。”

每天3到4场直播,娓娓道来的教授方式,让杨维云在网络平台迅速走红,粉丝增长到30多万。学生的点滴改变也让杨维云动力更足:有的学生和朋友交流时能打出简单的文字,有做生意的学生能独自给别人开单子了,有的能上网查阅资料有了自学基础……但每天超过8小时的直播时长,也让她疲惫不堪。

“她原本就有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长时间直播又很耗费气力。”吴怀宝心疼老伴儿的身体,一次次跟杨维云商量,说服她减少每天直播的场次和时间。

然而,想说服杨维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点点软磨硬泡呗。”吴怀宝笑着说,“她必须得听我的,还指望我这个‘后勤部长’吃饭、喝水呢。”

如今,老两口协商的结果是,每天直播一场,两个小时。“做公益,也要细水长流嘛。”吴怀宝打趣道。

采访时,杨维云家的客厅茶几上摆放着好几种时令水果。“都是他买的,我爱吃的,但他怕我血糖高,控着量。你尝尝,甜着呢。”杨维云捻起一颗葡萄递给记者。

说话间,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似乎就在眼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悄然弥散在两位老人的眼角眉梢。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蓓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0 阅读:3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简介: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