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苏霍伊,却导致米格坠落,中国购买苏27背后的大国军工之殇

一杯红尘醉 2024-10-23 10:54:15
米格设计局的辉煌与困境

曾经的辉煌

米格设计局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米格 - 15 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打破了美国空军的技术优势,与美军的 F-86 战机展开精彩对决。米格 - 21 更是成为一代经典,它以灵活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在越南战争中给美军造成沉重打击。米格设计局的战机以优异性能和可靠质量,在历次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其作品代表着当时世界战斗机的最高水平。

命运转折点

米格 - 29 和苏 - 27 的推出成为米格设计局命运的转折点。米格 - 29 是中轻型战斗机,采用翼身融合体设计,升力性能卓越,占总升力的 40%,还装备液压控制副翼。苏 - 27 则是重型战斗机,采用较大发动机间距、无间断进气道和钛合金结构等先进技术。两者机体结构相似,但苏 - 27 胜在机体和内部油箱较大,改进潜力更出色。米格 - 29 因两台发动机增加空重,导致航程缩短,被戏称为 “前线机场保卫者”。

困境加剧

苏联解体后,米格设计局面临着重重困境。一方面,俄罗斯经济陷入崩溃,军费开支大幅削减,高度依赖军方订单的米格设计局新机研制计划被迫搁浅,维持生产线运转都异常困难。另一方面,米格 - 29 在历次局部战争中表现不佳,航电、航程、载弹量等性能存在短板,外销惨淡,甚至遭到退货。米格 - 31 高空高速截击机作战用途单一且造价昂贵,也未获得国外订单。在这种情况下,米格设计局陷入订单不足、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的困境。

中国为何选择了苏 27 而没有选择米格 29 战机

中国空军军事战略转型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事战略长期以防御美国及仆从势力从东南沿海地区入侵为主。空军装备多为作战半径 300 公里以内的轻型歼击机。然而,苏联解体后,中国军事战略任务转变为东海、南海方向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领海完整。在南海方向,南沙等岛屿距离中国大陆上千公里,而距离越南等声索国仅 500 公里。1988 年中越 “3.14” 海战后,中方因缺乏远程战斗机为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提供持续空中保护,未能扩大战果。同时,美国在世界各地插手当地事务,亚太地区小国在南海问题上向中方挑衅成为常态,东海方向的台湾、钓鱼岛问题也提升了对远程战斗机的急迫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苏 - 27 具备 3500 公里超大航程,相比米格 - 29 更符合中国从防御型本土防空转变为远程出击的军事战略需求。

未来发展考虑

中国当时已开始研制歼 - 10 战斗机,但不确定该项目能否持续。若要完成歼 - 10 研发,需要一种更大的飞机与其进行高低搭配。当时中国双发战斗机仅有歼 - 8 和飞豹战斗机,但性能一般,无法与歼 - 10 形成有效高低搭配。而苏 - 27 当时苏联正在研制改进版本,即第一代苏 - 35 战斗机,引进苏 - 27 可一并引进后续改进型号,获得世界一线航空技术。米格 - 29 与歼 - 10 处于同一级别,没必要采购两种类似飞机。因此,从未来发展考虑,苏 - 27 更合适。

改进潜力因素

苏 - 27 系列具有巨大的改进潜力。中国当时知道飞豹战斗机的不足,需要一种双发战斗机改装成战斗轰炸机,以满足海军航空兵或空军部队的需求。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航母,海军实力较弱,经常需要海军航空兵执行攻击和巡逻任务,因此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飞机。苏 - 27 可改装成苏 - 30MKK 以及歼 - 16 等战斗轰炸机,满足这一需求。而米格 - 29 作为中轻型战斗机,在改装成战斗轰炸机方面的潜力相对较小。综上所述,苏 - 27 系列的改进潜力使其成为中国的更优选择。

苏 - 27 引进的对中国空军的影响

空军实力提升

苏 - 27 的引进对中国空军实力的提升是巨大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苏 - 27 引进之前,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主要是歼 - 6、歼 - 7 和歼 - 8 等第二代战斗机。这些战机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无论是在作战半径、载弹量还是航电系统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

苏 - 27 的到来,一举结束了中国没有三代机的局面。它拥有 3500 公里的超大航程,远超中国当时的主力战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其载弹量也十分可观,能够携带多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持。例如,苏 - 27 可以携带 R-73 近程格斗导弹和 R-77 中程空空导弹,使中国空军首次具备了先进的超视距打击能力。

在多次演习中,苏 - 27 都表现出色。1999 年的 “空中霸王” 演习中,仅有 12 架苏 - 27 就模拟对抗美军的 F-15 战机,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落了 “蓝军”。这场演习充分展示了苏 - 27 的强大实力,让中国空军看到了三代机的巨大优势,也为中国空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航空工业发展

苏 - 27 的引进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发展机遇。首先,通过引进苏 - 27 的生产线和技术,中国航空工业得以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战斗机制造技术和理念。中国航空工程师们对苏 - 27 进行了技术摸底,深刻认识到其优秀的气动外形和先进的制造工艺。

苏 - 27 具有非常优秀的气动外形,机翼和机身融合一体的设计为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在引进苏 - 27 的基础上,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的过程。例如,歼 - 11 系列战机就是在苏 - 27 的基础上进行国产化改进而来。歼 - 11B 战机在歼 - 11A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升级,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国产航电系统、雷达系统和发动机等,使战机的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

此外,苏 - 27 的引进也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在材料、发动机等关键领域的发展。三代战机对材料的要求极高,耐腐蚀、高强度、寿命长的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占了很大比例。通过对苏 - 27 的研究,中国航空工业在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产战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负面问题探讨

引进苏 - 27 后,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一方面,在歼 - 11B 的开发过程中,有人认为存在一些弊端。歼 - 11B 的开发被指责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主导推进,不仅严重浪费了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资源,还挤压了歼 - 10 的发展空间,阻碍了空军装备更新的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中俄之间在航空军事方面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AL31 发动机的国产化问题也备受关注。罗罗发动机的教训在前,中国在 AL31 发动机的国产化方面却进展缓慢,这被认为是严重的失误。一些部门过于注重部门及某些领导的个人利益,忽视了军队的需求,导致沈飞厂沦为停机坪,歼 - 10 发动机长期依赖外购,这种局面十分恶劣。

此外,苏 - 30MKK 的国产化进度也被认为过于缓慢。任何一个项目都被拖延,体现不出其重要性。歼 - 16 虽然性能不错,但本质上只是苏 - 30MKK 的国产化,2000 年就提上日程的工作,到歼 - 20 都要形成战斗力了才完成,这种磨洋工的做法令人不满。

米格设计局的衰落反思

冷战解体之后,米格设计局订单为什么不足以支撑米格设计局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米格设计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俄罗斯经济陷入崩溃,军费开支大幅削减,这使得原本高度依赖军方订单的米格设计局陷入了订单严重不足的境地。据统计,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间,米格设计局的订单量骤减了超过 80%。

在设计理念方面,米格设计局在冷战时期一直秉持着高速截击的设计思路,从米格 - 21 到米格 - 25 再到米格 - 29,虽然在速度上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现代空战更加注重多用途性能、电子战能力和隐身性能等方面。而米格设计局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例如米格 - 29 在航电系统方面与同时期的西方战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市场竞争方面,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解体后凭借苏 - 27 系列战机迅速崛起。苏 - 27 以其较大的机体、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改进潜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相比之下,米格 - 29 的 “前线机场保卫者” 定位限制了其市场空间,很多国家更倾向于选择性能更全面的苏 - 27 或其他西方战机。例如,印度在采购战机时,虽然早期购买了部分米格 - 29,但后来还是花费巨资购买了法国的阵风战斗机,而放弃了继续采购米格 - 29。

中国选购苏 27 救活了苏霍伊,相应的,无米下锅的米格设计局面临着断炊的危险

中国对苏 - 27 的采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苏霍伊设计局。中国的大规模采购不仅为苏霍伊带来了丰厚的资金,还促使俄罗斯放松了苏 - 27 的出口限制,使得苏霍伊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订单。而米格设计局则因为主推的米格 - 29 未能获得中国的青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

随着苏 - 27 的热卖,米格设计局的日子越发艰难。在国际市场上,F - 16 战机大卖,而米格 - 29 却无人问津。没有足够的订单,米格设计局的资金链面临严重断裂的危险,研发投入也大幅减少,陷入了恶性循环。例如,在 2009 年,米格设计局因财政危机不得不并入苏霍伊集团,曾经辉煌的米格设计局至此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能力。

反思,一个国家想要拥有强大的空军战机设计单位,首先要拥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一度强悍的米格设计局在失去苏联的支撑之后快速衰落,不得不让人反思!

米格设计局的衰落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一个国家想要拥有强大的空军战机设计单位,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在苏联时期,米格设计局之所以能够辉煌一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无法为米格设计局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

同时,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精神。米格设计局在冷战后期逐渐陷入了设计理念的僵化,未能及时跟上现代空战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苏霍伊设计局在困境中更加积极地寻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战机。

此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对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航空工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战机设计单位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米格设计局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被其他竞争对手蚕食。

总之,米格设计局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教训。一个国家要想拥有强大的空军战机设计单位,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同时还要注重持续的研发投入、创新精神和国际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8 阅读:4612
评论列表
  • 制空战斗力,多用途能力几乎没有,功能太单一。航程太短,不适合中国广阔的国土情况。

  • 2024-10-25 11:37

    中国三代机基本都是苏27的衍生型号,正是苏27的引进中国航空事业腾飞的契机,

  • 2024-10-24 05:47

    米格29之殇,最主要不是在于航程,而是定位不清。F22不空中加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同样不足1000公里,谁又能说它不是合格的制空战斗机? 在中、美、俄这样的大国来说,领土面积大,战机需求量也大,不可能一款战机包打天下,需要根据作战需求和采购费用来进行取舍。 米格29设计之初,就是苏联需要一种作为消耗品的中型战机,因此它的造价受到限制,同时当时苏联电子工业已落后,所以米格29自身雷达和航电设备性能严重不足,需要依靠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系统等体系化支持来作战。这在大国不是问题,可是对于采购装备米格29的小国来说,他们体系支持不足,又需要米格29做主力战机,所以米格29的雷达和航电就成了最大败笔,还没发现对手,就被击落了。 反观中巴枭龙项目,巴方提出对飞机的性能需求,成飞根据需求设计,只采用一台米格29同系列发动机,但雷达航电系统比米格29更先进,虽然作战半径同样不大,航行性能也不突出,但中距空战能力完全碾压米格29。后续又持续升级,现在装备有源相控阵和先进航电、导弹后,战力已足以和其它三代半战机抗衡了。 正反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装备建设中,性能取舍很重要,适合作战需求的装备,才是好装备!

    用户15xxx19 回复:
    你说的没错,但是米格29设计之初的目的是在前线驱逐北约战斗机,为苏军的大规模装甲部队扫除空中威胁,也还是在核弹开路的前提下的大规模战争,从这个出发点来看米格29很成功,但是脱离这个作战初衷,米格29就显得一无是处了。
    暗夜君王 回复: 用户15xxx19
    说的没错,所以装备好不好,还要看是否符合自身的战略需求,另外也要随着科技技术的升级不断迭代,否则就会逐渐落伍,无法完成自身需要承担的作战任务
  • 2024-10-24 07:53

    并不是中国订单养活苏霍伊弄死米高扬,而且米格29自身问题。雷达不好航程短载弹少,这三短板打破一样就能破局。也因为无法打破,让米格29只能从最低端军火市场出局,让位给F16和阵风。

  • 2024-10-25 11:18

    苏27是重型战斗机救活他也卖不出去多少,而米格29是轻型战斗机买的人很多,就活了俄罗斯会发财

  • 2024-10-23 20:04

    就中型制空战斗机来说,米格29是非常优秀的,可惜受制于航电系统太过落后。前期的f16真不是米格29的对手。

    sunshine 回复:
    米格29不是f16的对手,光航电就差了10条街
    用户13xxx45 回复:
    以色列空军: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事?
  • 2024-10-25 20:09

    苏联当时极力给我们推荐的是米格29,但我们军方的人明显看不上29更喜欢重型的27

  • 2024-11-03 09:13

    米格现在没人买了,除了印度买米格

  • 2024-10-24 06:1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宁愿装备低配的苏27也不愿意装备米格29

  • 2024-10-25 22:35

    我们确实要感谢苏27 没有苏27我们航空工业的可能要走多个弯路。

  • 2024-10-23 15:17

    当时米格-29战机的定位是前线战斗机。还是制空,太鸡肋。[得瑟]

一杯红尘醉

简介:陶渊明,无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