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10月8日电(融媒体记者隗永红、耿国彪)丹东鸭绿江口湿地位于黄海生态区北端,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每年3月至5月,数十万只鸻鹬类水鸟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等地迁徙至俄罗斯远东和阿拉斯加等地繁殖,鸭绿江口湿地是这些迁徙涉禽北迁途中最后的停歇地和补给地,对其繁殖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庄子《逍遥游》里的浪漫场景都会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上演,数十万只候鸟在湿地上空集群翻飞,形成独特的“鸟浪”奇观,宛若大鹏展翅。
△东港湿地鸻鹬类鸟浪
“看!那群就是我们这儿的明星——斑尾塍鹬!”
沿着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不远处广袤的滩涂上,有一群身披棕栗色外衣的水鸟,正用长长的喙探寻美味。涨潮之时,原本在滩涂上捕食、休憩的鸟儿倏尔振翅齐飞,铺天盖地而来,宛如海面上翻涌而至的壮阔浪潮,这片“鸟浪”不断变换着形状和方向,时而如长龙蜿蜒,时而似漩涡盘旋。
“这还不是最震撼的季节嘞!据统计,每年3月至5月的迁徙季,有50余万只水鸟在我们这里停留,那时的‘鸟浪’遮天蔽日,那才叫壮观!”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洋说。
每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鸟类爱好者都会聚集于此,见证这场震撼人心的生命大迁徙,记录这些鸟类创造的自然奇观。
2024年7月,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系统遗产最北端的遗产地,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生态名片”。
“这些候鸟为什么会来这里?”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兼具大陆与海洋性气候特征,这一独特环境孕育了内陆湿地与海岸带湿地、海洋生态的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芦苇沼泽、潮滩盐沼、碱蓬盐沼、河口湾和浅海海域五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我们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迁徙候鸟提供了极其多样的栖息地环境和食物种类,让鸟儿们‘瘦巴巴’地来,‘圆滚滚’地走。”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说。
“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这些候鸟北迁途中最后的补给站,是斑尾塍鹬北迁期间种群数量最多的停歇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马力告诉记者,该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极危物种勺嘴鹬,濒危物种大杓鹬、大滨鹬、小青脚鹬及其他受胁鸟类,提供了栖息与停歇的环境。
在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大洋河口核心区内的孤山苇场,记者看到芦苇依依,水光潋滟,群鸟在湿地中翩翩起舞。
近年来,当地开展了“孤山苇场生态修复工程核心区湿地生境修复项目”,修建了18公里大洋河西岸护堤,建设了人工湿地水文调控系统,按季节人工调节水位,增加天然食物,营造适鸟生境,鸟类数量、种类暴增,芦苇长势更加繁茂。
△震旦鸦雀
“我们还修建了128座人工岛,并利用自然潮汐,人工修复了约67公顷芦苇沼泽和约67公顷红海滩,增加了鸟类的栖息繁殖地。建设了鸟类救护站和补饲站,让鸟类伤有所治,饿有所食。”马力说,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群空中“旅行家”,保护区还组建了专门的巡护队伍,建立巡护台账,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定期、分区域、分重点的巡护工作。20余名巡护队员每周巡视3至5次,每次巡视50至100公里,寒来暑往,接续不休。
经过多年的科学管控,保护区岸线常年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0年保护区可观测到的鸟类有43科250种,如今保护区最新鸟类调查报告显示,保护区内共监测记录到鸟类324种,其中水鸟148种、林鸟176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5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收录的受胁物种有2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名录的有32种。
“我们会充分利用好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个名片,加大保护力度,让万鸟翔集成为丹东的生态特色,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丹东观鸟护鸟。”刘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