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作为唯一拥有强制性权力的国际机构,作为经济大国的德国和日本,多年来一直试图打破这一“权力俱乐部”的壁垒,争取属于自己的常任席位。
然而,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最新采访中的一番话将这一希望浇了一盆冷水:“他们永远不会获得这个席位,尤其是德国和日本。”
这番表态揭示了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面临的复杂博弈和深层矛盾——德国和日本为何被如此明确地拒之门外?俄罗斯的反对背后又有哪些深层原因?
一、德国和日本为何想成为常任理事国?
德国和日本两国一直认为,自己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受到的重视度和话语权,远远不匹配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德国是欧洲的经济引擎,欧盟的实际领导者之一,在过去几十年,德国不光靠工业出口称霸全球,还通过外交手段展示了它的“软实力”。
尤其是在2005年,德国和日本拉上印度和巴西,成立了“G4集团”,这次四国联合可以说是一次集体“申请”,德国的理由非常直白:我们有钱、有影响力,理应有更高的地位。
日本的理由则更多和亚洲有关,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一直强调自己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领导力。同时,日本每年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金额位居前列,仅次于美国。
对日本来说,这种“财大气粗”的贡献却没有换来政治上的地位,它显然不服气,更重要的是日本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摆脱二战战败国的历史阴影,争取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对于德国和日本来说,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荣誉,还是国家战略利益的延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一项特别权力,那就是否决权,也就是说,只要是安理会的决议,不管其他国家如何投票,常任理事国只要不同意,就能直接否掉。
这种权力简直就是国际政治中的王牌,德国和日本自然也想拥有这样的权力,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不过,这两国的愿望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的,尽管德国和日本为争取常任理事国地位做了大量努力,但现有的国际政治格局让这个目标显得遥不可及。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从1945年就确定了下来,当时的分配主要是为了反映二战后的国际权力格局,德国和日本,作为当年的战败国,根本没有资格参与。
在德国和日本看来,常任理事国不仅象征着国际社会对其地位的认可,也能让它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但在目前的现实下,它们的梦想始终面临巨大阻力。这不仅是关于国家身份的问题,更是全球权力分配的一场持久博弈。
二、俄罗斯为何坚决反对德国和日本?
俄罗斯对德国和日本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四个字:绝对反对,让人不禁想问,这么大火气到底是为了什么?
俄罗斯的反对态度,一部分来自历史遗留问题,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让它们的常任理事国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障碍。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当时的设计初衷是把全球的主要战胜国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权力框架,而战败国显然被排除在外。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地位,始终对这种战后秩序充满维护心理,不愿意让德国和日本有机会通过改革突破战败国的限制。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德国和日本不仅有“战败国”标签,二战的伤痕也从未真正抹去,德国和俄罗斯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二战期间更是生死对立。
对日本,俄罗斯则有直接的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自二战后一直悬而未决,两国至今没有签署正式的和平条约,这种历史纠葛让俄罗斯对日本的提议更是毫不客气。
从具体问题来看,德国和日本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立场冲突也很明显。德国在北约内部对俄罗斯的态度长期强硬,日本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的盟友关系紧密,对俄罗斯也持警惕态度。
两个国家如果成为常任理事国,对俄罗斯来说,这不仅仅是“多一个人反对自己”的问题,而是可能影响安理会整体平衡。
俄罗斯的立场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可以借助其他反对者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声音,中国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同样持坚决反对态度。
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最核心的权力结构之一,俄罗斯不愿意看到一个可能削弱自己影响力的改革方案,更不愿意让曾经的敌人在这个权力俱乐部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为何困难重重?
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从提上议程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很多人都觉得,明明大多数国家都支持改革,为什么说改就改不动?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游戏”,现有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二战后的“胜利者俱乐部”,他们拥有否决权,这是安理会的核心权力之一。
这五个国家无论是哪个,都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削弱,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涉及改革的提案,哪怕再合理,只要威胁到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利益,就很难通过。
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谁来当新的常任理事国,虽然很多国家都觉得现有五个席位不够用了,但扩展到哪些国家才算合理,争议非常大。
比如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都曾公开表示希望成为常任理事国,但问题是,每个候选国家都有自己的对手在阻挠。德国想要代表欧洲,意大利却跳出来说不同意;日本想代表亚洲,中国坚决反对;印度提议加入,巴基斯坦马上出来表达抗议。
每一个有资格的候选国几乎都能遇到一个或多个地区对手的强烈反对,形成了“谁上去都有人不同意”的局面。
区域平衡也是改革的一大难题,现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分布不均,欧洲国家占了两个席位,而非洲和拉美国家一个都没有。
很多国家认为,这样的分配已经不符合21世纪的现实,如果要增加常任理事国,非洲和拉美希望能有代表。为了兼顾各方,常任理事国的名额可能需要大幅增加,但如果常任理事国过多,安理会的效率又会大幅下降,这本身就违背了安理会存在的初衷。
现有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本身也有分歧。美国和法国可能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前提是新加入的国家和它们的立场一致,比如德国和日本。
而中国和俄罗斯对改革普遍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对日本和德国这样的西方盟友,更是坚决反对,这种分裂让安理会内部本就复杂的博弈更加难以推进。
改革不仅仅是增加席位的简单问题,还涉及到安理会的运作模式,如果新成员加入,他们是否拥有否决权?如果没有否决权,他们的地位又和现有常任理事国不同,可能会导致新的不平衡。
安理会改革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是它承载了太多的利益纠葛,改革意味着打破这种结构,重新定义权力分配,而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摩擦。
四、德国和日本的常任理事国之梦还有多远?
德国和日本的心愿,从它们几十年来的各种努力就能看出来,这绝对不是一时兴起,但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这个梦实现的可能性并不高。
德国的问题主要卡在欧洲的内部平衡上,虽然它是欧洲最强的经济体,但在政治影响力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让它“一枝独秀”,比如意大利等国就对德国的入常抱有强烈质疑。
即使德国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活跃,比如参与维和行动、推动气候变化议程等,这些贡献也难以打破这种区域内的分歧。对德国来说,真正的障碍不是全球范围内的反对,而是它如何在欧洲内部获得一致的支持。
日本面临的阻力则更加直接,主要来自亚洲的地缘政治对抗,日本一直以来都在寻求摆脱二战战败国的阴影,但现实是,这段历史的影响仍然深刻。
中国和韩国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不支持,特别是中国,作为现任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几乎是日本加入的“天花板”。
在亚洲,争取区域支持也是个难题,东南亚国家虽然和日本关系不错,但它们未必愿意看到一个日本成为代表亚洲的超级玩家。
德国和日本在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道路上还有一个共同的难点,那就是常任理事国数量的扩展并不是它们自己的专属目标。
很多国家也在争这个席位,比如印度、巴西、南非等,这些国家同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即使是G4集团,也面临着内部合作与竞争的问题,很难形成真正的合力。
虽然现实非常艰难,但德国和日本显然不会轻易放弃,未来的改革方向可能会有所调整。
德国和日本也许会考虑推动一种“半常任席位”的模式,比如在不完全拥有否决权的情况下参与安理会更多的决策过程,这样的变通办法,虽然无法完全实现它们的目标,但可能是当前局势下更务实的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看,德国和日本的常任理事国之梦短期内很难实现,这个目标虽然遥远,但它们并没有失去希望。
未来国际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改革的大门或许会打开一点缝隙,但现在的全球权力结构依然牢固,德国和日本的冲击注定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参考信息:
俄常驻联合国代表:德国和日本永远不会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025-01-03 环球时报
安理会改革即将开始谈判,俄方点名两国不能入常,中国已作出选择
2025-01-04 贺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