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唯一长沙人,典故“一字师”成就齐己|山水洲城记

“是事皆能讳,惟诗未懒言。”齐己仿佛是为诗歌而生,他是《全唐诗》里收录的唯一长沙人,共收录诗歌814首,全书排名第五。其《白莲集》是长沙甚至湖南第一本雕版印刷文集。

千年过去,齐己和他的诗文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璀璨,绽放光芒!

不知经过多少次了,唯有这次,我停了下来。站在宁乡沩山同庆寺前,细细品读漫山秋色,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

唐朝末年,黄木江和长滩溪从山间奔出,在此相聚,两溪共跨一座名为双径桥的石桥。桥后是巍峨壮丽的同庆寺。一条山路沿寺院旁边的黄木江蜿蜒北向入山,通向20里开外的沩仰宗起源地密印寺。

青年僧人齐己行走在山间,慈悲为怀的人总是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感动。就是这样的秋天,他在山中吟道:“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齐己本名胡得生,原是同庆寺一个佃户的儿子,自幼父母早亡。他出生的时候,沩仰宗开山祖师灵祐和大护法裴休刚刚过世。胡得生7岁就为同庆寺牧牛,那时偏僻的沩山由于密印寺和同庆寺的建立,吸引了众多高僧、文人前来讲经说法和吟诗作对,俨然成了一个文化中心。牧牛的胡得生旁听旁学,一颗诗心似沩山的竹笋,渐渐萌发。

胡得生痴迷于诗,放牛的时候,他一边苦思诗句,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画写写。在大多数人目不识丁的山里,胡得生的爱好和诗才让僧人们惊异,一致劝他出家,相信他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诗僧。

“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到晚唐的时候已被文士普遍接受。逐步兴盛的禅宗流行以诗偈的方式确定继承人,能写诗会写诗成了僧人的基本功。诗僧们希望通过写诗获得重用和认可,他们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甚至打破佛教戒律吃肉喝酒,参与宴会和娱乐活动,与普通人无异。有些诗僧甚至与士人一样,干谒高官贵戚,或者参与科举,在受到引荐或及第后还俗。

出家当和尚,既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可以接受寺院系统的文化教育,有充足的时间名正言顺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读书和写诗活动,这对于胡得生来说是求之不得的选择。应该在10岁左右,他剃度出家,取名齐己,20岁时正式受具足戒。

回心桥距离同庆寺只有几里,是一座精巧的青石拱形桥,齐己去往密印寺时,必经此桥。桥头一侧是返照亭,一侧是回心庵,既可避风遮雨,也可喝茶纳凉。齐己和友人时常在此歇息,然后继续步行。此时的密印寺,是名噪佛教界的丛林,规模大出同庆寺数倍。裴休等公卿将相来护法,也为齐己这类山民打开了诗歌艺术的大门。

这是一段清幽的时光,年轻僧人信步山中,诗思无时无刻不萦绕脑海中,走到哪里,便吟到哪里。距离密印寺十里许的龙潭瀑布,“方数丈,窈在沉墨,逼视之,令人生寒”。齐己在此留有诗曰:“乍临毛发竖,双壁夹湍流。白日鸟影过,青苔龙气浮。蔽空云出石,应祷雨翻湫。四面耕桑者,先闻贺有秋。”

山外才是想要去的世界,年轻僧人齐己开始外出云游。

真正走出沩山了,齐己有些兴奋,顺沩水,过黄材,经长桥(今横市),日行夜行。此时正值唐朝大厦摇摇欲坠之际,天下战乱频仍,好在齐己所经之处相对偏僻,田舍井然,一路相对顺利。齐己这次的目的地是湘江边的岳麓山道林寺。

道林寺始建于六朝,到唐代已是声名鼎盛,众多文人墨客士子纷纷慕名而来,杜甫曾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千古名句。道林寺庙宇几度遭废,唐宣宗即位后开始重修,“结构崇隆,廊院云连”,这是齐己前来探访时的模样。

齐己在道林寺寓居10年之久,他享受这里的禅音佛语,更醉心于这里的文化交流氛围。道林寺因宋之问、杜甫之诗和沈传师、裴休笔札著名,因此建了“四绝堂”来安放这些宝物。齐己时常去观摩、欣赏,整日流连,细细琢磨其中的风流蕴藉,羡慕这些贤哲们的高雅古风。

“宋杜诗题在,风骚到此真。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古石生寒仞,春松脱老鳞。高僧眼根静,应见客吟神。”在道林寺的时光是悠闲的,麓山云深,湘江水绿,齐己时常出游,听鸟鸣翠色,风振林梢,看客钓烟月,沙枕白浪,飘飘似逍遥游。齐己的《湘江渔父》《游橘洲》等诗生动记录了此时的生活。

道林寺濒临湘江,交通方便,齐己把目光伸向了更远处。他以此为中心,云游南北,广交朋友,与其说是一个僧人,不如说是一个行吟诗人。一路所见的山岳江河、丘壑林泉、风露花草、鸟兽虫鱼,都定格在他的诗集《白莲集》中。

齐己自小出家,身在佛门,追求清修,诗歌也多为清冷色调。但云游途中,除了绮丽的山水,更有乱世里底层民众的种种现实之惨。他们哭泣,他亦心碎,这种悲情放到诗歌里,就是全然不同的沉郁腔调。

齐己《西山叟》堪比柳宗元《捕蛇者说》:“西山中,多狼虎,去岁伤儿复伤妇。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西山狼虎成灾,伤害了老人的儿子和媳妇,但老人不惜生命仍然选择居住在与狼虎紧邻的山下,这是因为官家更可怕。此诗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苛税“猛于狼虎”“甚于毒蛇”的残酷社会现实。

除了对底层百姓寄予深切同情,齐己也拔出了批判的利剑:“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五陵春暖芳草齐,笙歌到处花成泥。日沉月上且斗鸡,醉来莫问天高低。伯阳道德何唾咦,仲尼礼乐徒卑栖。”他觉得那些纨绔子弟纵情声色犬马,斗鸡走狗,公然鄙视道德、轻视礼乐,真是世风日下,国将不国!

齐己所受的教育认为,社会清明是因为有圣明君主,天下那么乱,只要出现尧舜一样的贤君就好了。他甚至幻想能够得遇明主,自己能够大显身手,实现抱负,有一番作为。“古人手中铸神物,百炼百淬始提出。”在古人的诗歌意象里,宝剑被广泛喻为英雄俊杰,这里齐己以剑喻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与“英雄主”风云际会,让人不难读到他炙热的激情和理想。这个素以“清冷奇峭”诗风闻名的和尚,展示出了他“燃烧”的另一面。

齐己是潭州最早接受诗歌洗礼的人之一,仿佛他是为诗歌而生,诗歌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

他说:“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齐己认为自己受了诗魔的差役,为了作诗,有时连禅诵主业都要被耽误。他视一起编诗联句的南徐刘员外为知己,向他表示要毕生忠于诗道:“风雅谁收我,编联独有君。余生忠此道,万事尽浮云。”

齐己不但自己苦吟,还勉励青年成就诗业。在《送朱秀才归闽》中说:“努力成诗业,无谋谒至公。”他有好诗之名,而且从不觉得这个名称有不妥而推辞,他曾在《自贻》中说:“名在好诗谁逐云,迹依闲处自归来。”他对于自己的诗作也很自信:“无惭孤圣代,赋咏有诗歌。”他甚至相信自己的诗歌可以传世而不朽,在《示诸侄》中说:“死也何忧恼,生而有咏歌。”他与官员交往用诗,与文人交往用诗,与修行人交往用诗,与兄弟子侄交往用诗,诗歌是他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他的日常生活,也是他的“凡尔赛”。

齐己携新写的《早梅诗》拜访当时的诗坛泰斗郑谷。郑谷展开诗笺,读到:“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读了几遍,连声称赞,又说:“既然是写早梅,数枝不能体现早,不如改为一枝。”齐己听了大为震动叹服,当即倒地而拜,遵郑谷为师,“一字师”的故事从此也成为诗坛佳话。

在郑谷的指点下,齐己的诗歌有了很大进步,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言,齐己诗“一经都官郎(郑谷)点化,《白莲集》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认为齐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唐释能诗者众……要当以齐己为第一人”,这是后世对齐己诗才的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

同时,齐己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很有造诣,所作《风骚旨格》是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创新性强且影响深远的诗格类著作,在晚唐五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齐己不仅在诗艺方面风骚独领,于琴棋书画茶多方面均擅长,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和尚”。

比如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佛门中出了很多茶饮大师,齐己也精研茶道,他写了很多茶诗,其中《咏茶十二韵》短短120字,竟详细描述种茶、摘茶、制茶全过程及茶叶的功效、储存、饮用方式等各方面,可见他对于茶艺的深入了解。

齐己还有很多篇章描述下棋或看棋的场景,《和郑谷郎中看棋》云:“个是仙家事,何人合用心。几时终一局,万木老千岑。有路如飞出,无机似陆沈。樵夫可能解,也此废光阴。”全诗道出了下棋的真谛所在,棋逢对手,一局迟迟难以结果,有时看似山穷水尽了,有时却又柳暗花明,这就是下棋给人的乐趣。一次朋友送来一副精美的棋子,他立即以诗回谢,朋友知他善棋,所以“宝剑赠英雄”。

齐己的多才多艺除了他本人有良好的天赋,也与唐末五代禅僧与士大夫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有关。他们相互切磋诗艺、品茶论道、品鉴书画,成为风尚,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浸淫,像齐己这样的诗僧不出众谁还会出众?

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此时齐己44岁,天下进入分崩离析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贞明七年(921年),58岁的齐己在荆南做了官。

这年,齐己离开居住近20年的庐山东林寺,应广济大师之邀,前往蜀地。谁知途经江陵时,却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强行留下,委以僧正一职。

僧正一官,始自东晋,当时只是置于一些主要地方,唐元和二年(807年)后,中央设置僧录,地方则设僧正,专在府尹、都督、刺史、节度使管辖范围内掌管僧务。

荆南,又称北楚,也叫南平国,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小的政权,疆域在当今湖北西部和重庆东部。当时大部分地方的僧正一职已经取消,荆南保留僧正,也是高氏网罗四方人才之意。

担任僧正一职,齐己显得有些为难。唐亡以后,他一直以曾经同样在东林寺弘法的净土宗祖师慧远为精神楷模。慧远一生远离纷扰,30余年不出东林寺,送客也以虎溪为界,纵然是朝廷相邀,也称病不出。齐己深受慧远影响,欣赏他不慕名利、高蹈脱俗的品格,希望成为学识渊博又在佛法上深有造诣的一代宗师,内外兼修,独立自由,不攀附王权,更不被权贵左右。“未曾将一字,容易谒王侯”,是他的态度。

但是拒绝的话,也说不出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所迫。唐亡以后,国家不再奉养僧人,如齐己这样的高僧,也得自谋生路。此时齐己已经是个花甲老人,身体越来越孱弱,生存甚为艰难。担任荆南僧正一职,就可以立即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有了月俸,二是高季兴还“筑净室以居之,舍净财以供之”,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能暂免衣食之忧,有一处容身之所,实是难得。

齐己只好住下来,而且一住就是20多年,直至终老。

但这20多年里,齐己的内心一直纠结复杂。“千途万辙乱真源,白昼劳形夜断魂。忍著袈裟把名纸,学他低折五侯门。”这一首七绝自况诗道出了齐己的万般无奈。生活离乱、日夜劳形让诗人疲惫不堪,最后只有忍把袈裟换了低首侯门。

然而,齐己也只是吐槽而已,事实上,他已经离不开在南平的生活。从小就浮萍般漂泊的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窝,“晨午殊丰足”,他开始用心打造龙兴寺这个“家”,装修庭院,还置了假山,收藏各种贵重物品。不只如此,他还经常受邀参加南平王举办的歌舞宴会,“何妨夜宴时相忆,伴醉佯狂笑老身”,欢宴罢又心生惭愧,毕竟这些均与佛教戒律相背,于是又自责,“西园罢宴游,东阁念林丘”,这有点像现代人醉酒后的反省,“坚决不喝了,坚决不喝了”,然而下次上桌,欲拒还迎又端杯了。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齐己在江陵圆寂。齐己对死亡的心态是超然的,“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人生不过是大梦一场,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人死了,如同灰飞烟灭,但是齐己这抹孤烟,一直没有消散,他和他的诗文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璀璨,绽放光芒。

编辑/尹玮校读/刘芳

初审/彭培成终审/沐刃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