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农村女子从小憧憬美国,长大后嫁给一美国富商拿了绿卡,此后长居国外。多年后,村里的一块集体用地被征用,每个村民都能获得一定的补偿金。女子得知消息,从美国返回,却发现自己被村委会从分红名单上删除了。女子怒不可遏,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归还80000补偿金。法院判了!
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都乐不可支,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村子有一块地被相关单位征用了,村委会今天正式将征地补偿款分配给大家。
对于这些世代以土地为生的村民们来说,这笔突如其来的财富无疑是天降甘霖,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期待,有序地排队等待领钱。
突然,一个尖锐的女声打破了这份喜悦。
“你们凭什么不给我补偿金? 我虽然是嫁到了美国,但每年都会回来住上几个月。我从小就是在这村子里长大的! 我要把你们告上法庭!”
陈红(化名)情绪激动地大声疾呼,她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陈红与村委会的这场纠纷呢?
将故事线拉回到十几年前……
陈红,自幼怀揣着走出乡村的梦想,凭借不懈的努力与才华,最终成功考入大学,进而在一家海外公司崭露头角。
在那里,她邂逅了一位美国商人,两人热恋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陈红便随丈夫移居美国,并在短短一年内获得了美国绿卡,实现了她儿时的梦想。
然而,异国他乡的生活并非总是如诗如画,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同,陈红时常感到孤独。
每当这时,她总会想起那个充满回忆的村落。所以,陈红有空就回到村里住上几天。
而村委会准备将征地补偿款分配给村民的好消息,更是早早就传到了陈红的耳边,欣喜若狂的她估计自己可以分到8万元的补偿金。
这笔钱其实在异国他乡并不算什么,但是对收入不高的陈红来说,钱自然是能多一点是一点了。
陈红满心欢喜地坐上了回家的飞机,然而,当她回到村里准备领取补偿款时,却遭到了村委会的拒绝。
陈红感到自己期待落空,整个人仿佛被泼了一桶冷水,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村委会表明,温州经济发展迅速,村集体分红制度也日趋完善。
陈红拿下美国绿卡多年,虽然偶尔回来住过,但没有为村集体出过力,所以村委已经将她从村民名单中除名, 因此,她失去了分红的资格。
陈红听后感到不服,更多的是痛心,自己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如今现在成了“外人”。
这场纠纷很快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村民们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陈红既然已经远嫁异国,就不应再回来争夺村里的权益。
而有的则持相反观点,认为陈红毕竟保留着农村户口,且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理应享有补偿金的分配权。
质疑声漫天铺地,陈红越想心里越不舒服,她决定把村委会告上法庭,以此来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陈红整理好资料,递交法院,请求法院判定村委会承认她的村民身份,并给予应该拥有的征地补偿金。
在法庭上,陈红和村委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陈红依旧是认为自己世代居住在村里,且一直保留农村户口,应当分得补偿金。
村委会反驳道。村里的土地被征用是在2010年,分配方案在同年制定,而那时陈红已经长时间居住在美国。
虽然陈红偶尔回国,但期间她并没有参与村里的土地承包经营等其他活动。
那么法院会如何判定呢?
经法官最终认定,虽然陈红是农村户口,但仅是户籍登记在村里,而她已经居住美国且脱离了村集体的生产生活,因此她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员。
所以,陈红无权得到赔偿金。
陈红的这场征地补偿款纠纷虽落下帷幕,但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
一方面,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分配时应明确规则、依法依规办事,村委会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体现了对规则的尊重,和对其他村民的负责。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走出乡村的人来说,不能仅仅因为户籍在村里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各种权益,而应积极参与村集体的建设和发展,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村民们也应正确看待类似事件,理解和支持村委会的合理决策,共同维护村集体的和谐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村集体的发展和村民的利益得到更好地保障。
信息来源:法制日报 2016年2月25日《女子持美国绿卡欲回村分土地补偿费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