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一宰相名声不显,却成为孔子崇拜偶像,提出的道理至今有用

一道知衡 2021-03-21 20:50:01

孔子因为是儒家文化的先贤,被后人称之为“孔圣人”。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这圣人却也有一位自己的崇拜偶像。

这位偶像就是——子产。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是郑国的宰相。不过,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名人中,子产的名号其实并不响亮,甚至可以说“毫不出名”,很多普通人、学生都不知道他的名字。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他当偶像呢?

1、子产是一个出色的大臣,在他治理下的郑国,国力蒸蒸日上。

《史记》记载,子产做郑国相邦之后,第一年,年轻的男人们不再相互猥亵,老年人不用再做重活,小孩子不用再辛苦耕地。第二年,郑国的集市再也不干预小贩做生意了。第三年,郑国家家户户,不用再大门紧锁,百姓们不再觉得捡到人家丢了的东西而沾沾自喜。

第四年,农民再也不用担心锄头放到野外会被偷走。第六年,郑国再也不用打仗了,守孝期间的男子也不用担心被抓壮丁了。子产在郑国一共执政26年,他去世之后,百姓们号啕大哭,“子产去世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通过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子产真的是一位出色的大臣。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百姓对子产的爱戴,也是他尽职尽责,精明能干的有力证据。

2、子产为我国的法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元前536年3月,子产将《刑书》铸造在代表天子诸侯权利的大鼎之上,正式标志郑国颁布法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是公布成文的法律。

不过,这行为引起了晋国大夫叔向的不满,叔向认为,不应该对百姓设置各种各样的处罚方式。但是,子产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让百姓有法可依,是惠及子孙后代,是维护统治的必要基础。

一个合适的国家政策,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对待。不能全用怀柔政策,这使得罪犯反而会觉得更加肆无忌惮。只有设置了一定的刑罚,歹徒担心会受皮肉之苦,才会老老实实,这就是子产的治理理念

子产重病之时,曾经对儿子太叔说:

我死了之后,你肯定要做执政。要想让百姓明白事理,其实首先还是要用德行来影响。如果德行不管用了,那就用严刑峻法。酷刑如同烈火,罪犯看到酷刑,就害怕犯罪了,这样就不会因为触犯法律而死。而道德就像水一样,这种东西一向影响着百姓和罪犯的心理。一味仁爱,只会娇惯他们,所以,其实,施仁政是最难的。

子产的执政思想和荀子差不多,讲究礼法并施,宽严相济。孔子曾经说,“谁要是诽谤子产不仁义,我是第一个不信的。”孔子的评价可以说既中肯又不全面,因为子产不但施展仁义,其实还施展了法制。那么,子产的做法对吗?后来,郑国的发展事实证明,子产的思想非常正确。

子产的儿子做执政之后,一味使用礼仪,德行等宽和的手段治理百姓。结果,郑国出了一堆大盗,专门在萑苻的水泽附近,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太叔见到这种情况,十分恼恨,于是,派兵把这些抢劫的都剿灭了,随后郑国的抢劫案才少了很多。

子产是十分谙熟人性的,他的主张施政离不开仁政,更离不开法制,这种思想后来被秦汉乃至之后的许多朝代学习,一直到今天仍然被支持和肯定。就像现在我们的《刑法》,她是是警告犯罪分子的中天悬剑,是扼制犯罪的有力保障。

3、子产的哲学思想,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左传》中曾经记载了许多子产的哲学思想,其中有两条哲学思想,很有意思,也很有实践性。

第一个是:自然和人的关系。子产认为,自然和人是两个平行的关系,自然界如果过分侵害人类,那就应该被人类改造。同样的,人如果过分破坏自然,也会遭到自然的反击。子产的这种哲学思想,与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不谋而合,更是环境保护中非常正确的理念。

第二个是:子产对人性的探讨。“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意思是,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小人,他们有胆子挑衅别人,却不敢承担惹事的责任。这类人一般个性十足,且喜欢追名逐利。我们可以发现,子产的话真的说到了点子上了。他看人看事的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是十分管用的。这也从人性的角度把一些人分析得十分透彻。

所以说现在看来,子产提出的很多哲理,仍然适用至今。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公元前522年,郑国的宰相子产去世,他的去世,带走了郑国变法的曙光,更带走了郑国百姓对父母官的希望。为了纪念他,郑国百姓一直在传唱着这首赞颂子产的民歌。通过这首民歌,我们可以发现,子产是当之无愧的先贤,只不过他的名号不显而已。

孔子曾经说:子产这个人做事恭敬有礼,对君主彬彬有礼,对百姓仁慈,他统治郑国时,郑国的百姓享受到了很多实惠。这样的评价其实可以看出,孔子的施政理念为“仁德”,而仁德施政的结果就是子产把郑国治理的结果。

也许是看到了仁德的曙光,也看到了贤者施政的先例,孔子正因为此,才敬佩、喜欢子产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140
评论列表

一道知衡

简介:挖掘历史趣事,找寻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