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万年的贵州丨品味贵州明代首饰的文化韵味

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

唐宋时期,贵州境内逐渐形成了以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四大家族为主的政治集团,元朝在贵州推行土司制度就是以他们为主。明代,贵州之地设立四个宣慰使司,杨氏执掌播州宣慰使司,田氏分立思州宣慰使司和思南宣慰使司,而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合为贵州宣慰使司,后世称之为“贵州四大土司”。

作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的海龙屯杨氏土司,杨氏一族参与了古播州从唐至明发展史,在广袤的黔北大地上留下了珍贵的文物财富。

从考古工作来看,无论遗存的分布,还是土司遗存的格局,播州土司遗存堪比皇家风范。杨氏家族注重妆容,通过派人外出采购、雇佣匠人加工等形式,获得了大批金银器、玉器。同时,朝廷也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赐予杨氏,这些物品反映了明代金银器、玉器的工艺技术及审美风尚。

图中的金镶宝石纽扣,就是古代富人衣服上的扣子,于遵义高坪杨相墓出土。此种纽扣在国内出土的明代墓里也很多,如江西明代益庄王妃万氏棺墓里出土的纽扣,其做法都很相像。

此外,图中的这件于1954年遵义高坪明墓清理发现的银盆,口沿背面刻有一行铭文:“辛卯年拾一月吉日任己至造寿盆一口,重叁拾叁两正。提调雁天朋,匠人匡向藩。”此铭文提供了盆主、提调、匠人的姓名,这在贵州明代出土的金属器物中较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银盆内底部周边刻有荷花数朵,中心有鲤、鳗、鲇、鳜鱼四尾,呈顺时针方向游动,刻画出一幅游鱼戏莲的自由欢乐场景,似静若动。从底部有半周修复补配痕迹来看,应是生前使用过的器物而非专为下葬所做明器。从“寿盆”字样分析,该盆或系墓主生前做寿即生日时的祝寿礼品。

上图的五件透雕玉头面均为明代头面饰件。元明时期,䯼(dí)髻指梳成特定式样的发髻,又称“假髻”,受戴冠、包髻的影响,䯼髻上常裹以织物。䯼髻上插戴的各类簪钗,统称为“头面”,有挑心、分心、掩鬓、围髻、顶髻、头箍等。挑心为金为玉,圆形或椭圆形,花朵、佛像皆有,背面装斜挑向上的勺形簪脚,佩戴时由下而上挑入髻内,“挑心”的名称或与该佩戴方式相关。分心与挑心相对,位于髻饰背面居中,造型如并峙的峰峦。

这些金银首饰的出现,为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经济水平以及服饰文化提供了宝贵且直观的实物资料。每一件首饰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历史见证者,它们不仅仅是装饰之物,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俗、审美趣味、经济程度以及服饰演变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与想象。

制图:王珺璐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开馆时间:2月3日起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1、2、3楼3个展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