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ICU里的生命收割者”?倾听、理解、医患共决策丨CCCC2024专家访谈

脓毒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ICU患者的首要死因,被称作“ICU里的生命收割者”。全球脓毒症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因脓毒症死亡的总人数超过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艾滋病致死人数的总和。我国一项针对全国32个省份、44所医院ICU的研究报告显示,ICU脓毒症的发病率为20.6%,病死率为35.5%,严重脓毒症病死率高达50%及以上。更为严峻的是,脓毒症还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高昂的经济负担。

一方面是生死未卜的复杂病情,一方面是价格高昂的治疗费用,如何进行最优选择是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关乎生命的难题,而让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重燃生的希望更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在第15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上,《医师报》专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高红梅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ICU黄立锋教授,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脓毒症治疗决策的选择,以及高质量的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在脓毒症成功救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价值。

访谈嘉宾:高红梅教授

倾听理解医患共决策

医学是人文的,人文是医学的。人文是贯穿于医学始终的,尤其对于重症医学科而言。“重症医师面临的往往是急危重症患者,以脓毒症为例,病情凶险,异质性高,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也面临着治疗决策选择的难题,如何应对?倾听、理解、医患共决策是基本原则。”高红梅教授总结道。

“救救我!”

“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ICU里的每一个患者都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的脆弱和坚强。这一次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患糖尿病30余年,因糖尿病足左侧下肢截肢的老人。不幸的是,他又出现了右下肢动脉闭塞,同时伴发心梗,因脓毒症感染休克住进了医院。“血管造影证实了患者确实存在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手术没能实现血管再通,右下肢已出现坏死,只能考虑手术截肢。但因为患者伴发心梗,手术风险很大,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医生和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教授回忆道,这位老人的救治意愿特别强烈,恢复意识后就在纸条上写下“救救我!”“这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截肢是唯一的希望,既然老人信任我们,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骨科、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脏科……多学科团队反复讨论患者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患者的家人和兄弟姐妹也一同参与交流,与医生共同作出决策。虽然面临的是不可预知的结果,但每个人都为这一线希望而努力。幸运的是,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在多学科团队的照护下,顺利康复出院。

“这是医患共决策的完美展现。以医护团队的专业水平帮助患者解决难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高教授表示。

用技术给患者安全感

实现医患共决策

当前脓毒症治疗还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异质性强,不能用同一个药物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用同一个技术解决所有问题;比如高病死率,全球年死亡人数超千万,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5;比如治疗手段有限……高教授表示,虽然前路漫漫,但这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竭尽所能地用现有的手段去解决患者的问题。

高教授指出,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着重技术、轻人文,重循证、轻叙事,重医疗、轻照顾的趋势,这不利于医患的顺畅交流。“医学与人文应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必须明白,医生和患者是站在同一战线的战友。在沟通过程中,首先要倾听,其次是理解,最后是共决策。”

高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每一位来到医院的患者都是来寻求帮助的,医生首先要倾听患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面对复杂病情,患者往往焦虑不安,容易情绪化,此时要给予他们理解与尊重,并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恢复理智;最后,医生需要实事求是地告知患者我们能做些什么,坦诚医学的局限性和结局的不确定性的同时,用专业技术水平给患者安全感,并根据患者病情,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患者共同做出治疗决策。

访谈嘉宾:黄立锋教授

做好生命的守护者和灵魂的摆渡人

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家里的顶梁柱,几次被下病危通知书,在夜深人静的病房里痛哭流涕;一个16岁的高中生,因抑郁症多次自杀,她此刻正面临着病痛与前途未卜的未来的双重打击;一位40多岁渴望再生一个儿子的女性,因为子宫肌瘤不得不结束妊娠,更为残酷的是,为了保住性命,这一次她失去了子宫……他们都是脓毒症患者,也都幸运的渡过了生命中的艰难时刻,而在这过程中的挣扎与疼痛,让他们更加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在ICU病房里,时刻上演着关乎生命的选择,而医生扮演的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灵魂的摆渡人。“脓毒症患者虽然看似相同,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学问题,我们不只要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折磨,更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以健康的身心,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黄立锋教授通过三个小故事,分享了他在脓毒症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第一位患者是因急性咽炎、咽旁脓肿蔓延至纵隔脓肿到急诊科就诊,因喉头水肿导致了呼吸困难,耳鼻喉科医生迅速给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和脓肿引流。黄教授赶到时患者已处于脓毒症休克的濒危状态。“当时患者情况十分危急,所幸家属对我们特别信任,因此沟通过程非常顺畅。”在家属毫无保留的支持与信任下,黄教授和团队打消顾虑,倾尽全力地为患者展开治疗。

不过,因为气管切开,患者不能言语,只能通过写字条交流,加上病情反复变化,患者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白天家属来探视时,他表现得很坚强,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的焦虑和迷茫让他忍不住落泪。“ICU里更容易看到人脆弱的一面,因此,在竭尽全力的用技术手段治疗疾病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痛的决心和勇气。”黄教授和团队常常鼓励和安慰患者,联合多学科团队为患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等,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在医护团队的精心守护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顺利出院。

治病又救心重燃生活的希望

第二位患者是一名16岁的女孩,因家境原因和同学的不恰当言论而背负很重的心理负担,被诊断为抑郁症,此前就多次出现自杀行为,家里人甚至都“习以为常”。

此次因药物中毒入院,经过紧急洗胃、血液灌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等一系列救治后,患者病情逐渐平稳,但仍存在自杀倾向。“小姑娘年纪还小,心理调节能力还相对弱,在面临打击时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心理干预也尤为重要。”黄教授介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团队请心理医生及时介入治疗,给她以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帮助她树立良好的心态,重燃生活的希望。

让患者以健康的身心回归社会

第三位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因子宫肌瘤被迫结束妊娠,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宫腔内感染,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出现脓毒症休克,患者陷入重度昏迷。

“最恰当的治疗就是切除子宫,但家属对此很抵触,也未意识到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意这种治疗方式。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虽然感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病情仍反复迁延。”黄教授回忆道,患者苏醒后,医生又与患者本人进行了沟通,终于说服了患者和家属,同意了治疗方案。

切除子宫后,感染症状迅速好转,病情也逐渐稳定,但黄教授知道,再生一个孩子是患者的心愿,失去子宫对患者的打击可想而知,“治疗疾病是我们的职责,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也是我们的使命。”黄教授和团队一方面通过交流打消患者对健康的顾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另一方面也积极与患者的家属沟通,让他们理解患者的苦衷,以此帮助患者以健康的身心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器官功能的严重衰竭,是一种病情凶险、危及生命的疾病。黄教授总结道,脓毒症病情复杂,治疗手段有限,对于生命垂危的昏迷患者,医护的主要任务是找准病因精准施治、加强患者的器官功能支持、针对性的镇痛镇静的处置以及日常护理等;而对于能够正常交流的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帮助患者重返社会,至关重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