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送来一批冬衣,司马懿任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知其高明

爱语醉星辰 2024-12-13 14:44:12

魏明帝送来一批冬衣,司马懿任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知其高明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派遣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征讨辽东。这支军队在司马懿的带领下,成功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为曹魏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在大军凯旋之际,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正值寒冬,魏明帝特意送来一批棉衣慰问将士。令人费解的是,司马懿不但没有及时发放这批棉衣,反而将其封存在仓库之中。即便是有将士被活活冻死,他也不为所动。

这位在军事上屡建奇功的大将,为何会做出如此"冷血"的决定?他的这番举动,又与十一年后震惊朝野的高平陵之变有何关联?

一、司马懿的早期仕途

建安十三年(208年),洛阳城内传出一个消息:有位名叫司马懿的年轻人,在参加乡试时竟然获得了第一名。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司马懿却丝毫不为所动。

当时的主考官赵温对此赞不绝口,特意找到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称赞道:"令郎才华横溢,不出三年,必当位居显要。"

谁知司马懿听闻此言后,立即称病辞官,足不出户整整十年。这一举动不仅让赵温困惑不已,也让洛阳城内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真病,有人说他是装病,更有人说他是在效仿卧龙先生诸葛亮。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派人三番五次登门相请,司马懿这才"病愈"出山。当时已是魏国丞相的曹操对他说:"吾之子建昔年曾向我推荐你,说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如今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司马懿闻言,连忙拜谢道:"末将愧不敢当。"说这话时,他的头深深地低着,目光始终不敢与曹操对视。

初入魏营,司马懿被任命为文学掾,专门负责处理文书。每日清晨,他都是第一个到达军营,晚上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遇到紧急军务,他更是彻夜不眠,直到将事情处理妥当。

一次,曹操召集众将议事,众人争相发言,唯有司马懿独自站在角落,始终一言不发。散会后,曹操问他为何不说话,司马懿恭敬地回答:"末将年轻,不敢僭越。"

这番话让曹操十分满意,当即提拔他为东曹掾,专门负责军机要务。可就在这时,有人发现司马懿平日里总是独来独往,从不与其他将领来往。此事传到曹操耳中,他不禁若有所思。

临终前,曹操将其次子曹丕叫到床前,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司马懿此人,才华出众,但为人深沉。你若用他,必须严加防范。"

曹丕继位后,不顾父亲的告诫,反而对司马懿愈发信任。先是任命他为尚书仆射,后又升为太中大夫。每当朝中遇到难题,曹丕总是第一个询问司马懿的意见。

正始元年(240年),已是太傅的司马懿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对其子司马师说了一番话:"为臣之道,当如渊渟岳峙,不动声色。"这句话虽然说得平淡,但其中却暗藏玄机。

二、辽东之战的战略布局

正元元年(238年)春天,魏明帝曹睿在太极殿召见司马懿。殿外春雨绵绵,殿内气氛却格外凝重。这一年的辽东,公孙渊已经称王自立,改元绍汉,局势愈发严峻。

"卿可知,为何召你入宫?"曹睿开门见山地问道。

司马懿拱手答道:"陛下必是为了辽东之事。"

曹睿点了点头,从案几上取出一份奏报:"去年毌丘俭征讨辽东,全军覆没。如今朝廷只余四万精兵可用,卿可敢领此重任?"

司马懿拜道:"臣愿往。"

这支四万人的军队,仅仅是当时曹魏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许多朝臣都认为,以如此小的兵力讨伐辽东,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司马懿却在出征前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命令大军携带了三倍于往常的粮草辎重。这个决定让许多将领不解,有人说这样会拖慢行军速度,有人说这样会增加补给压力。

六月,大军抵达辽隧。恰逢连日大雨,辽水暴涨。众将士都以为司马懿会按兵不动,等待水势退去。谁知司马懿却下令全军乘船而上,直取辽隧。

公孙渊的大将卑衍见状,立即率一万精兵在辽隧周围挖掘了二十里的壕沟,准备与魏军展开持久战。他认为,只要守住辽隧,司马懿的四万大军就会因为补给不足而不得不退兵。

可他万万没想到,司马懿早就算准了这一着。当卑衍的军队全力防守辽隧时,司马懿突然分兵两路:一路在辽隧外摆开阵势,做出强攻之势;另一路则悄然绕道,直取公孙渊的大本营襄平城。

公孙渊得知襄平告急的消息时,已经来不及救援。他只得带着数百骑兵仓皇突围,却在梁水边被司马懿的伏兵截住。这场追击战一直持续到深夜,最终公孙渊父子都没能逃出生天。

战后有人问司马懿,为何要带着如此多的粮草辎重。司马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兵者,诡道也。我军带着大量粮草,就是要让敌人以为我们准备打持久战,却不知这正中我们的计策。"

这场战役中,司马懿以四万兵力击败了盘踞辽东数十年的公孙氏,创下了一个奇迹。然而,真正的考验却在凯旋途中等着他。当魏明帝派人送来一批御赐冬衣时,司马懿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

三、寒冬棉衣与权谋布局

胜利的号角还在辽东的上空回荡,一支满载军功的大军却在寒风中艰难跋涉。正元元年(238年)十一月,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魏明帝曹睿特意派出专人,给凯旋的将士们送来了一批御赐的棉衣。这批棉衣足足有数千件,每一件都是用上等棉花制成。

"大将军,棉衣已经送到营中了。"主管军需的将领向司马懿报告。

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不但没有下令分发棉衣,反而命人将这批棉衣封存在了军营的仓库里。

寒冬的温度越来越低,将士们穿着单薄的军服在风雪中行军。有的士兵已经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

一日清晨,几位将领聚集在司马懿的营帐外,为首的是跟随司马懿多年的老将胡遵。

"大将军,士兵们实在是太冷了,能否发放那批棉衣?"胡遵小心翼翼地问道。

司马懿放下手中的竹简,冷冷地说道:"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将领都愣住了。一时间,营帐内鸦雀无声。

就在这时,司马懿的心腹王立匆匆赶来,说是有紧急军情禀报。等其他将领都退下后,司马懿才开口说道:"传令下去,让各营将领严密监视军中动向,若有人私下议论棉衣之事,立即报告。"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城。朝中大臣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说司马懿太过苛刻,有人说这是军令如山。更有人注意到,曹氏宗亲们对此事的态度颇为微妙。

魏明帝的堂弟曹宇在私下里说:"司马将军此举,倒是让人想起了当年随州之战。"

原来在十年前的随州之战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的大将军曹真在胜利后擅自分发军需犒赏将士,结果被削去了封地。

这次轮到司马懿领军,他不但不分发棉衣,反而强调这是"官物",表现出对朝廷的绝对忠诚。这一手段,让曹氏宗亲们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军队继续北上,道路愈发难行。将士们在寒风中跋涉,不时有人倒下,却再也没有人敢提起棉衣的事。据记载,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光是被冻死的士兵就有数十人之多。

当大军终于回到洛阳时,这支刚刚在辽东立下赫赫战功的军队,看起来却像是一支饱经磨难的溃军。司马懿立即向魏明帝递交了战报,却对途中冻死将士的事只字未提。

魏明帝在得知此事后,只说了一句话:"司马懿此人,可谓深得为臣之道。"

这场发生在寒冬的棉衣风波,表面上看是一场军需物资的分配争议,实则暗藏着更深的权谋玄机。而这个玄机,要等到十一年后的高平陵之变,才真正显露出来。

四、高平陵之变的铺垫

正始元年(240年)正月,魏明帝曹睿驾崩于洛阳嘉福殿。太子曹芳年仅八岁即位,朝廷大权落入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之手。

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之子,与魏室宗亲关系密切。他掌握兵权后,立即开始削弱司马懿的权力。先是将司马懿的太尉之职改为太傅,使其失去军权;又安排自己的亲信何晏、邓飏等人担任要职,牢牢把持朝政。

一日,曹爽在朝会上向年幼的魏帝曹芳进言:"太傅司马懿年事已高,不如让他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司马懿闻言,立即跪地叩头:"臣年迈体衰,确实难以胜任朝政,恳请陛下准许。"

就这样,司马懿以"眼疾"为由,闭门不出。每当有朝臣前来探望,总是看到他蓬头垢面,佝偻着背,靠在床榻上咳嗽不止。

曹爽的心腹丁谧曾劝告说:"司马懿此人诡计多端,不可不防。"

曹爽却哈哈大笑:"你没看见他那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吗?还有什么好防的!"

然而,就在司马懿"病重"期间,他的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却在暗中频繁活动。他们一边笼络朝中大臣,一边联络禁军将领,为父亲的东山再起做着准备。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年幼的魏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祭祖。按照惯例,大将军曹爽必须随行护驾。就在曹爽率军离开洛阳的当天,"病重"的司马懿突然出现在城门口,下令关闭城门。

"大将军擅离职守,意图不轨!"司马懿的声音在城头回荡。

城内的禁军将领们纷纷响应,占领了洛阳各处要地。等曹爽得知消息时,司马懿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

这一天,洛阳城内发生了诸多蹊跷之事。有人看到司马懿的心腹张光突然出现在曹爽的府邸,片刻后便匆匆离去。也有人看到何晏、邓飏等曹爽的心腹大臣在街头慌张奔走。

高平陵下,曹爽接到了司马懿的书信,信中只有一句话:"若束手就擒,可免一死。"

最终,曹爽选择投降。他带着弟弟曹羲、曹训走下高平陵,解下佩剑,跪地请罪。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被押入大牢的命运。

三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那些曾经在朝堂上支持过曹爽的大臣们,也都被株连三族。

这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让人想起十一年前那个寒冬里的棉衣风波。当年不肯私自发放棉衣的"忠臣"司马懿,如今已经将曹魏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

五、权力更迭与历史启示

正始十年(249年)春天,司马懿在洛阳的府邸内召见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这位刚刚完成了高平陵政变的老人,正在为曹魏政权的未来布局。

"曹爽已除,但蜀汉、东吴虎视眈眈,朝中大权不可轻易交出。"司马懿对两个儿子说道。这番话,暗示了司马家族即将开始的新征程。

不久后,司马懿以"清君侧"的名义,开始对曹魏宗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那些与曹爽有过往来的官员,不是被贬官就是被流放。朝中的重要职位,也逐渐被司马家族的亲信所把持。

这位当年在曹操面前装作谦恭的臣子,如今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一日,有老臣在朝堂上提起曹操的遗言,司马懿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先帝之言,不过是为了稳定朝局罢了。"

正始十二年(251年),司马懿因病卧床。临终前,他将司马师叫到床前,说了一番话:"我用了四十年时间,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你们要继续走下去,但要记住,不可操之过急。"

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十四年后,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更进一步,逼迫魏帝曹芳禅让,扶持曹奂继位。

嘉平六年(254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奂登基。这位年幼的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司马家族手中的傀儡。朝中大臣们都看得明白,曹魏政权即将终结,司马氏代魏已是指日可待。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正式代魏称帝,国号为晋。这一年,距离司马懿在寒冬中拒发棉衣的往事,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

在晋朝建立后,朝廷追谥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史官们记录这段历史时写道:"司马宣帝(司马懿)以诚心事魏,屡建大功,终成帝业。"

这位善于隐忍的政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最终完成了权力的更迭。从最初在曹操面前的谦恭,到后来对曹爽的雷霆一击,每一步都显示出他深谋远虑的特点。

当年那个在寒冬中不发棉衣的决定,看似无情,实则暗含着不愿收买人心、示忠于君的深意。这一手段,不仅打消了曹魏君主的疑虑,也为司马家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所有这些谋划,最终在泰始元年得到了完美的收官。从此,司马氏家族完全取代了曹氏,建立了历史上的西晋王朝。这个过程,恰如那个寒冬一般,虽然漫长而寒冷,却最终迎来了春天。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