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明
我打算写信丰“暖灯”由来已久,这好比把生米煮成一锅熟饭的过程。癸卯年金秋,纪实文学《暖灯》六易其稿并付梓,甲辰年九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将一些己见做个抛砖引玉。
我们知道,赣南客家民俗何其多也,“暖灯”作为其中的一种,为“弄璋、弄瓦”之喜的演变,与社会进步节奏息息相关。我以它为线索,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信丰乡村,讲述山乡沧桑变化的故事,回应时代和生活对文学的呼唤。
记得作家莫言说过,作家应深入历史深处、文化深处、生活深处,充分吸收民间经验,从各种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以此探索和发展自身的创作风格。我乃一介凡子,数年来的写作离不开乡土,时常深扎乡村,某种程度上见证了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前些年,县里向上面申报一批非遗项目,安排我组织材料和撰写解说词,我用下乡搜集素材的机会,走访了河东、河西片区不少村庄,在安西崇墩、古陂老圩耳闻目睹了诸多关于“暖灯”的人和事,亲切有趣,长记在心。随着采访、调研的不断深入,跟“中国好人、道德模范、赣鄱先锋、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的密切交往,知悉了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有理想有担当,有苦楚有迷茫,有情有怨更有爱,我决意将这些新一代农民形象塑造出来。“暖灯”素材收集之后,如同备好了盖房的砖瓦、水泥和木料,思考着如何“万丈高楼平地起”。
著名作家余华说:“一个作家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生活写出来,不管他是用写实的方式还是荒诞的方式。”我写《暖灯》像是以另一种方式翻版了生我养我的乡村,我以信丰河东片为背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遴选了村支书、有志青年、返乡企业家、先锋模范等为代表的一群人,通过他们勇闯善干、勤劳务实的经历,展现乡村人孝悌自信、自强不息的品德,以期抵达创作最初的目的。
《暖灯》分为“万家灯火”“日头出山”“村里乡外”“歌为媒”“以文记流年”五个篇章,共18万字。其中“万家灯火”将“暖灯”习俗融入家族叙事当中,叙写村民因思想观念差异带来的世态冷暖,折射客家村落的变迁。“日头出山”描写园艺场职员牛春和的成长史,让读者从中窥视一代青年追求、奋斗的精神风貌。“村里乡外”讲述返乡企业家龙上彬如何摒弃陈旧保守观念,使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创新及对社会的奉献。“歌为媒”抚摸历史、直面现实,主要呈现如何传承和创新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文记流年”围绕文化振兴进行文情实录,映衬“暖灯”主题。
《暖灯》入选了省、市文联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和江西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为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创作改稿培训班成果,里面有些文章已陆续见诸报刊,这自然给《暖灯》增添了光彩,拙作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多多海涵、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