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水城村史村事|大元村(下):景美业兴生活旺,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多彩贵州网 2024-10-22 09:11:09

在水城区新街乡,有一小村寨,名为“大元”。走进大元村,富有活力的美丽乡村风景扑面而来,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树枝错落有致,墙画栩栩如生,村民安居乐业,如同“世外桃源”。在村寨里走上一圈,家家户户都干干净净,村容村貌比过去更干净、更整洁、更有序。

近年来,大元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遵循以自然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果园、花卉和乡土文化为资源,打造大元村特色农旅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现已初步建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度假,冬赏云海”的美丽田园风光。

2016年以来,大元村先后被授予“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省文明村(2018—2020年度)”“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最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2月,大元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乡村靓起来、产业兴起来、生活旺起来,绘就了大元村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大元村的村民以种植旱烟、玉米、辣椒为主。

脱贫攻坚期间,大元村在聚焦脱贫攻坚的同时持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果林,拓宽增收渠道。2016年,大元村共布局实施4638.5亩特色经果林,产业基本覆盖当地所有农户。秉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大元村立足自身地理优势,进一步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做文章。按照‘林上林下结合、长短结合’的路子,在海拔低处种植3000亩红心柚,海拔1000米到1400米种植猕猴桃,林下套种‘遍地红’、黄精等中药材,以短养长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近年来,大元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种植蓝莓610余亩,桃树1500余亩,砂仁1960余亩,山药100余亩。2024年,经村民自主发展产业,大元村种植玛瑙红樱桃350亩左右,种植本地核桃150亩。同时北盘江沿岸小渡口组、彭家寨组、柑子林组、垮土组、大寨组、岩脚组利用砂石土地(原撂荒地)发展红花蓼产业,种植面积约350亩,每亩可获得直接收益1500元,为大元村产业发展和有效增收提供强劲支撑。2024年,经招商引进现有民营企业2家,在大元村发展玉竹(中草药)种植面积180余亩,结合大元村长久以来的优良辣椒场地优势,种植有工业辣椒、食用辣椒共250余亩。

辣椒种植是短平快高效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辣椒育苗、移栽到除草、采收、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周边的村民大部分都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辣椒种植不仅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让大家实现照顾家庭和务工增收“两不误”。

过去的大元村属于基础条件差、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村寨,加之村民们思想观念落后,环境卫生十分糟糕。2018年10月以来,全村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通过村干部的引导和村民的努力,在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的同时,修建了民生澡堂、乡村书屋,大元村摇身一变成了新街乡重点打造的文旅结合示范村寨。

以前的大元村,道路坑洼不平,尤其是沿北盘江的六个村民组(岩脚、柑子林、彭家寨、垮土、大寨、小渡口),村民出行不方便,更别谈发展产业。怎样才能改变现状?修路造福、脱贫致富的想法便在村民心中油然而生。大家说干就干,2004年,群众自发组织商讨,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改善通行现状,投工投劳。在大家齐心协力运作下,毛路得以挖通。2017年,水城启动“组组通”公路项目建设,新街乡大元村岩脚组至小渡口段“组组通”项目全长5.6公里,涉及6个村民组330户1457人,拓宽硬化了道路,还建成了柏油路,成了旅游路。过去村里因交通不便而制约了产业发展,路修通后,车子开得进来,地里产的也能销售出去。村民种植桃树,林下套种砂仁、甘蔗、小黄姜,部分村民还发展鸡、猪等养殖业;路通了,大家的思想也通了,都积极地参与到发展中,沿江的旅游资源也在逐渐开发中。

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增底色。大元村全村17个村民小组全部贯通公路,从杨梅林场贯穿至岩脚组,危险地段全部安装有护栏保护,全长约12公里,户户均用上了照明电。村里有活动室一栋,两层楼,建筑面积186平方米,占地面积219平方米。村级卫生室一栋,约70平方米,每年看治病人约4500人次。村级幼儿园一所,现有教师1人,学生18人。

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添亮色。大元村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硬化工程、农村环境净化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实现了户户庭院不留死角硬化、卫生厕所实现水冲、安全住房全部保障、生活垃圾日扫日清。同时,以开展“三扫三摆五洗两叠”整治活动为抓手,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手把手教群众打扫室内外卫生,每个月开展一次“卫生示范户”评比活动,改变了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了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的良好氛围。2017年,大元村荣获“贵州省卫生村(社区)”称号。

做好自然生态保护添色彩。大元村积极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布局和发展绿色经济作物。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庭院经济为基,将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废弃土地、卫生死角打造成小花园、小菜园,形成户户“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以打造“书香村寨”为载体,全力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古树木、老院落等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邀请文化名人(书画家)题名(书写)村名、地名、景点等文化牌,借用自然村寨民居墙面绘制图文并茂的宣传文化长廊,在自然村寨建成开放式“乡村书屋”。

一步一景观,一景一陶然。处处皆如画,新风拂面来。近年来,大元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文旅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不断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纵深,荣获全省文明村荣誉称号,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走进大元村,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村规民约展示牌、法治宣传标语、法治漫画等法治元素应有尽有、醒目可见。法治文化融入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与村民生活紧密融合。

大元村建立了由村主要领导负责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责任,完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切实发挥领导小组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同时,实行了联组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人人包组,并发挥好村内“法律明白人”的作用,紧密配合,协同开展工作。围绕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法治宣传和整治工作,保障大元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为此,大元村坚持落实评议会制度,并且定期组织向村民代表大会和村议事监督委员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接受评议。此外,大元村还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公开、财务公开”,在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了“法治+民主监督”。

不仅如此,为了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大元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立法治书籍阅览室,配置法律图书,免费对村民开放。通过群众会等形式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依托村内的“法律明白人”建立起一支村级法律宣传志愿者小分队,并定期组织各类法治宣传活动。还设立了大元村法律援助联络点,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提高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为了让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大元村将乡村景观、民俗文化与法治阵地建设有机融合,以“沐法、润法、沁法”为主题,打造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法治阵地。

共建法治乡村“名品牌”。法治建设与“文旅型”村居建设同步进行,依托产业基地建设将法治宣传和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让普法进家庭、普法在田间,包括宪法、乡村振兴法、民法典、安全生产法等宣传内容在生产便道、家庭院落、法治小广场等随处可见,形成独具特色的“法治乡村景观带”,群众随时随地都在接受普法宣传。

共绘法治乡村“同心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法治文化,打造本土法治文化,利用群众会、院坝会、唱山歌等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建设群众书屋并放置法律书籍,村民随时都可以学习法律知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治文化浸润村民心田,真正实现“知法崇法守法”。

共育法治乡村“主力军”。邀约司法、公安等基层法治力量组建“法治播种机”宣传队伍,以村居广播、院坝会、“送法进家入户”活动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法治活动,不断提升法治氛围。推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建设,建立了三级治保人民调解网络,成立村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发现、整治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置。依托村级警务室,整合乡村组干部的力量,以“入驻小警务、调处小纠纷、疏导小信访、解决小困难、消除小隐患、防控小案件、提升小服务”为抓手,聚焦民生工程、扫黑除恶、聚众赌博、校园安全等工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效保障“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上交”。

通过开展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大元村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实现了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例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无命案发生,真正实现了大矛盾不出村,小矛盾不出组。全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村民安居乐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村、文明村、小康村。

2022年12月,大元村正式获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元人民好精神,人人守法讲文明;管理村务讲民主,和党保持一条心。”大元村村民编唱的法治山歌,生动、准确地唱出了依法治理、依法发展、依法振兴的法治乡村美好现实。

0 阅读:0
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

主推贵州省内重大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