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我从小就对自然和生物感兴趣,尤其喜爱观察昆虫,这份兴趣是我选择昆虫专业的重要原因。”沈汉栋是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明年9月,他将成为一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研究生。
“很高兴,我儿时的梦想实现了!”沈汉栋说。
在上小学之前,沈汉栋就善于观察自然,草木鱼虫是他儿时的好玩伴。带着这份稚子的执着,沈汉栋在中小学就积累了一定的昆虫的知识和饲养经验,他的昆虫梦由此发芽。
提及最喜欢的昆虫,沈汉栋说,他最喜欢的昆虫是螳螂,因为螳螂外形精巧别致,有一种富于灵性的美。“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破除对昆虫的厌恶或畏惧,更加客观地认识所有生物。”
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沈汉栋发现昆虫学的研究早已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掌握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或许可以将跨专业转化为自己优势。“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了解到苏云金杆菌和RNAi技术可以用于害虫防治,而昆虫基因组的分析更离不开基因组学的发展。”因此,他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为日后的钻研打下稳固的基础。
不仅如此,沈汉栋还自学了昆虫专业相关课程,并时常进行野外采集。他对昆虫的构造和分类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因此经常帮同学鉴定常见的昆虫并科普动物知识,在欢快的日常中,他也成了同学口中的昆虫“博物学家”。
“其实,我从高二时就开始收集并制作简易的昆虫标本,目前收集了包括蛛形纲、唇足纲、甲壳纲和昆虫纲在内的27种,36个节肢动物标本,其中螳螂目昆虫收集数量最多,共7种。”沈汉栋告诉记者。
现在,沈汉栋已经能够认识100多种昆虫。不过,在他看来,这数量并不算多。沈汉栋坦言,自己对于城市中常见的或物种特征明显的昆虫,很多都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但对于更多物种特征不明显和不常见的昆虫,也只能鉴定到目或者科。
“因为要做到‘一眼识万物’的鉴定水平,需要大量的观察经历和学习积累,我目前也只算初窥门径。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积累生物分类的经验。”沈汉栋说。
在收集昆虫时,沈汉栋坚持“不带走”的原则,即在简单地观察和记录昆虫形态和行为后就离开,不随意抓捕。对于野采目标昆虫,白天他常带上捕虫网主动抓捕,在晚上多采用灯诱。“而观察人工饲养环境下的昆虫,更多地注重于了解其生活史以及观察昆虫个体行为和趋性。”沈汉栋说。
今年9月,好消息传来,沈汉栋成功入围了中国农业大学的预推免复试,并以专业第一的复试成绩取得了昆虫专业的推免名额。
其实,沈汉栋还有小小的心愿:“‘自然缺失症’在当下并不罕见,许多人都不愿或不敢与自然亲密接触,因此对某些生物,尤其是昆虫,存在抵触和偏见。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到专业的昆虫研究领域,我可以通过科普等更多方式,让人们正确地看待、保护和利用昆虫及其他动物资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