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优化提质、特色立园”,再“赋能增效、企业满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产业和存量空间优化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紧跟着全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大会的步伐,10月24日,成都召开了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一场“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即将在全市铺开。
对于产业园区这个概念,或许普通市民并未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关系,但如果提到高新区,提到经开区,提到航空经济区,感觉就会大不一样。
很多人知道,成都经济总量在四川经济总量中占比超40%,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个成都高新区,以全城占比1.6%的土地面积,汇聚超过80万各类人才,就撬动了成都14.5%的GDP。
↑兴隆湖畔的西部(成都)科学城
成都园区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梯队。放眼全城,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如璀璨明珠,镶嵌在成都现代化建设的万千气象中。这里最忙,是与成都慢生活截然不同的平行两面;这里最年轻,是古老成都的新时代叙事;这里最开放,以产业之名与世界深度链接;这里也是创新的最水急浪深处,一浪一浪,层出不穷地翻涌出成都走向未来的“力气”和“本领”。
园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率先揭开大幕,由此,“园区改变中国”精彩上演。时至今日,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已占全国GDP比重近四分之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城市发展有一个“门槛理论”,即城市的发展并非线性的,而是跳跃性的。某个“点”的突破,往往就加速了系统的演化和跃迁。产业园区,正堪扮演这个“点”的角色。看眼下成都,抓工业回升,培育“成都造”爆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际都着落在产业园区这方热土上。经济体量如何持续壮大?经济质量如何持续优化?城市能级如何持续提升?一言以概之,就看园区兴不兴、强不强。
今年9月,成都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议就把视线聚焦在产业园区,提出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要加快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时隔一月召开的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立园满园”行动,就是具体的落地推进,特别是从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到科技创新促转化、扩权赋能增活力、尊商重商优环境部署了“五大攻坚任务”。
先描“前半篇”的调整优化,再写“后半篇”的提质增效。这是针对目前成都产业园区发展的痛点难点,一种问题导向、精准着力的解决思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经历了多次演进,可大致划分为要素集群、产业主导、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四个阶段。如何整体提升园区发展质效,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直面的问题。尤其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是关键。
先“立园”,再“满园”,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产业和存量空间优化打开了一个新思路,这实际上是从城市发展,企业发展两个维度,找到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底层驱动逻辑。所谓园区“一子落”,经济“全盘活”;园区满园春,城市满城彩。
红星新闻评论员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