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拳谱作者第二个作品——中华武藏第四部清王兆信《拳法论书》

忆南评文化 2024-10-29 18:00:51

中华武藏第四部 清 王兆信《拳法论书》

——河南陈家沟藏《三三拳谱》作者的第二个作品

崔虎刚 六合武学

众所周知,以往心意拳古拳谱文献,数量极其有限,大致山西、河南包括河北等各地传人,共守一个拳谱《六合拳谱》(或《心意六合拳谱》等)。民国时期,前辈们陆续披露其他拳谱如《十法摘要》《三三拳谱》《守洞尘技》等信息外,并无太多其他拳谱发现或披露。而且异常保守。即便今日一些藏家也是如此!

我们陆续披露发现《姬氏枪法》、《倚山武论》《倚山武论指迷序》许多清代姬氏武学抄本拳谱文献,令人耳目一新,姬氏武学可谓根深叶茂。发现并未停止。王兆信《拳法论书》又是其一。其价值很高!

如果说《倚山武论》展现了康熙三十八年姬际可先生与弟子们问答实录等珍贵画面,那么《倚山武论指迷序》(《姬氏定律》)记载了姬际可先生晚年对毕生教学八百弟子的经验总结。

引人注目的是王兆信《拳法论书》则再现了雍正乾隆时期,社会上学武面临的种种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尤其对社会上偷学十艺、卖弄骗人钱财、师徒混为一谈,不求真艺等的描述、记载、总结,批评:“今有无耻者,明习暗访于十艺,或窃其形,以知取术,街于艺;偶闻其一二,遂诩诩自命为教师矣;及其教人,则大言不惭,惟务为讼人之计,藏头露尾为务,异为罗钱财之术,亦且与其徒同乐游、共嬉戏,以为不拘师弟之分,无惑乎?从学虽久,而真艺无问,究其理哉?”,将武林主要弊端做了总结,与今日武林现状完全吻合,十分准确!至今完全适用!显示出姬氏武学传人对社会问题、武林社会的关心,关注,认识总结的深刻。

《拳法总论》此谱,以姬氏武学经典文献,即它本的《拳论质疑序》(亦称《曹继武先生十法摘要》序、《拳敌十法要论》等)开篇,因此为学界对此经典文献,尤其相关“粘劲,还是颤劲”的学术课题研究,提供了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文献、版本。

其中《手法存典》为此本独有,当为作者自己的江湖实战的实用手法的经验总结,非嫡传,不知其真传。

其“起手横拳实难招,展开四平前后稍”一段,与他本名称有别,题为《拳法总论》当为此谱名称的出处,与山西祁县,戴氏传人宋位三先生的《七疾八正》取名方法类似。

此本有独到内容,它本不见。如“六合贯注一气行……君子要习六合艺,尊信老师寸步行”。尤其最显著的一篇内容《王师断论》,展示出其文武双全的高水平。

《王师断论》之王师为何人?王兆信与之又是什么关系?一直困扰笔者。

所谓温故知新!简体录入后,再读此谱,豁然开朗!

从其“余受郑氏师秘传,作为《十法》而艺存乎其中矣“并结合此本前序及他本,可知,此王师,即民国时期唐豪先生考察陈家沟时,发现的陈鑫先生秘藏的《三三拳谱》中《六合十大要序》的作者——王自诚先生!

此篇题目《王师断论》则为王自诚先生的弟子所加。此本的抄写者、收藏者王兆信先生,为王自诚先生的传人无疑,是否为王自诚先生的后人, 有待更多证据出现。

因王自诚先生乃姬氏再传弟子,且河南陈家沟所藏《三三拳谱》、河南心意传拳谱中有“雍正十三年正月”题记,因此这个文献的发现价值非常大!展示出姬氏再传一代,姬氏武学的修养及其对当时武林社会的看法;姬氏武学于雍隆时期的情况;也证明王自诚先生确有传人。

此本另外的刀法,及罗、岳、胡、李、高、杨枪法、药方等,也是一般姬氏武学拳谱文献没有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此本价值很高且首次发现,经过努力,已经发现了其他四个相关抄本拳谱。另外三个在山西平遥地区,也是山西平遥猿仙通背拳的秘传拳谱。至今如此!另一个在河南,为苌氏武技学人所见,其后有苌家器械等,但其“有徒手而擒猛虎,开门以待仇人者”,作“有徒手而擒貘兽,开门以待仇人者……”,文字有别。河南此本下落不明。

此外,从此本“然夾谷之回(当作会)必用司马耳”、“盖先生生于明目 (当作明末)”;“类焉”当作“虑焉”,“以接冀氏(当作“姬氏”)之传:”它本之“而予得之尤详 ”,此本作“ 而余得之神相”等可知,因书写者根据口语而录,错为同音字,比比皆是。许多其他抄本拳谱,如《拳谱志三》等,也有类似情况,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反映出:抄本拳谱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

一、武人不文,需要保存宝贵师传,请人笔录自己口述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根据口述而笔录,书写者尽量请门外人,非武林中人充当(不至于自己的宝贵积累被圈内人得到)。

三、书写者心不在焉,不求甚解,加之方言、同音字的误会等而出现大量错误等。

四、自己书写,以别字代替,以藏真决等,也有发生。

拳谱与方言课题,抄本拳谱特点等研究,笔者多年来一直有不断总结,这里先罗列几项,略供参考。

……

总之,此本为又一个重要发现!值得一睹!

更多姬氏武学珍贵文献,包括《郑氏拳法候补艺》等,陆续分享中。

多支持,多抢救,多分享,多保护,帮人就是帮自己!

欢迎入武学微交流群

0 阅读:0
忆南评文化

忆南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