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相继更迭为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宋朝,为有别于后世的赵匡胤建立宋朝,故名曰刘宋,据记载刘宋一朝铸钱始于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所铸之钱文曰“四铢”,史称“文帝四铢”,该钱横读,穿无郭,偶有面带大星等符号的,钱径一般在22毫米左右,重2.2至2.6克。
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宋孝武帝登基,遂“更铸四铢钱”,史称“孝建四铢”,该钱面文“孝建”两字,篆书,背文“四铢”二字,面背皆横读,广穿,版式较多,且有面背上下各铸一星之类的符号,钱径22毫米左右,重2.8克,孝武帝大明年间,铸有“大明四铢”钱,面文“大明”,背文“四铢”皆横读,形制似孝建四铢,但重量较轻,大明八年,孝武帝卒,其子刘子业继位,史称“前废帝”,第二年改元永光,又于同年八月改元景和,十一月子业被杀,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改元两次,又在同年被杀,可见当时刘宋朝廷内部斗争十分激烈。
据史书记载,在前废帝在位期间,曾铸有三种钱币,一为“两铢”钱,另两种皆为年号钱,是为“永光”钱和“景和”钱,三种钱面文皆为二字,篆书横读,两铢钱的“两”字方短,“铢”字较长,永光钱二字皆狭长,景和钱的和字较短,形制大体类似两铢钱,永光钱和两铢钱大小相近,钱径15毫米,重1.1克左右,景和钱稍大,钱径16毫米,重约1.3克,这三种钱铸期很短,存世极罕。
公元479年,刘宋大将萧道成代宋建齐,年号建元,是为齐高帝,高帝在建元四年的时候确实研究过铸钱一事,但萧道成不久就死了,此事也暂时作罢,到了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才派遣使者入四川铸钱,并铢得几万贯而已,这一批铢得的钱币杂于旧钱当中,是否能留存至今,抑或尚有存世,亦难分辨了,武帝之后,更无铸钱之举,可以想到那时的实际流通情况依然是恶钱泛滥钱制混乱,梁代的钱币始铸于梁武帝。
公元502年,南齐大司马萧衍受禅建梁,建元天监,是为梁武帝,据《隋书一食货志》,武帝年间禁用古钱专铸新钱,天监元年正式恢复铸行五铢钱,史称“天监五铢”钱,该钱面文篆书,笔画工整,面背皆有郭,轮郭略宽,钱径25毫米左右,重约3.4克,曾出土过大型的,直径可达28毫米,铸造五铢钱的同时,武帝又推行一种小钱,称为“女钱”也有叫做“公式女钱”,其钱参照市面流通的剪边五铢样式,钱文字形较大,但无周郭,因此面文的“五铢”两字常有缺角的现象,该钱直径约为21毫米,重1.4至1.6克。
武帝在位期间也铸造过铁钱,这种铁钱背四出径重大小不一,武帝钱品中还有“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和“大富五铢”存世都极少,但有学者根据出士的梁时钱范,发现这三种钱模均刻于一个钱范当中,且钱范似乎没有浇铸的痕迹,故判断这三种钱币可能是私铸品,武帝另有太清丰乐钱存世,钱径22.5至23毫米,厚薄不等,重量在2至4克之间,钱文篆书,太清两字居上下,丰乐两字于左右,且背多有四出,光背者罕见,关于“两柱五铢”的讨论较多说法各一,在这里我们暂且划归到梁元帝在位时期所铸。
“两柱五铢”者,顾名思义其钱面上下各铸有一个星点,似两根柱子,该钱略轻于天监五铢,钱径23毫米,重约2.2克,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四柱钱,以一枚抵二十文,所谓四柱就是钱的正面两星,背面也有两星,径重类似二柱五铁,据考古发现三国两晋时期四柱五铢的形制就有出土,可知敬帝所铸的四柱五铢并非新的样式,而是参照古式铸新钱而已,公元557年时任梁朝丞相的陈霸先受禅称帝,代梁建陈,建元永定,是为陈武帝,陈朝的钱币始铸于陈文帝天嘉年间。
据《陈书一世祖本纪》记载,天嘉三年 (公元562年),文帝“更铸五铢”,即为文帝五铢钱,文帝五铢的钱文高度约等于穿径,字形稍长,“五”字交笔较直,似上下一对等腰三角形,钱径一般在23.5毫米左右,重近2.4克,该钱用料足,质地好,品质等同于天监五铢钱,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又铸有太货六铢,钱文四字篆书,铸造精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极具欣赏性,钱径多在25毫米上下,重3克许,太货六铁铸期很短,随着宣帝死就停铸了,此后有陈一代基本都是行用五铁钱,南朝四代钱币,多承袭两晋甚至三国时期的形制,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占比最高的仍为五铢钱,三国的直百五铢,定平一百也所占不少,但也不乏新品。
且据古书记载,南朝自宋代前废帝始进入了盗铸和私铸的最盛时期,私铸品类极为繁杂,铸造粗糙,劣钱充厅,且毫无定式可言,虽然在当时造成了流通不利,交易不变的问题,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罕见美品也是一币难求,参考近年来的交易情况,南朝钱币交易一直稳中有升,下限空间有限,且不涉及热门炒作,喜欢的收藏朋友可以择情挑选。
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