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4月刚开始,国家一级演员许娣,就给影视圈演员敲响了警钟

体坛娱记娱乐 2025-04-03 11:18:10

女演员的职业困境总会在某个年龄段突然暴露出来。

当她们在镜头前活跃了几十年,积累了足够多的作品和观众缘,却在年过五十后陷入无戏可演的尴尬境地。

这种情况在影视行业并不罕见,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女演员,最后只能在家庭剧里重复扮演模式化的母亲角色。

潘虹的经历就极具代表性,这位年轻时拿过三座金鸡奖杯的影后,如今出现在荧屏上的形象几乎都是穿着考究的婆婆,要么挑剔儿媳妇的穿着,要么干涉子女的婚姻。

潘虹年轻时的银幕形象和现在判若两人。

八十年代的观众记得她在《末代皇后》里把婉容的疯癫与破碎演得丝丝入扣,在《井》里诠释的知识分子透着清冷孤傲,到了《股疯》里又能化身泼辣的上海小市民。

她身高接近一米七,五官明艳大气,既能演贵妃贵妇,也能把农妇的粗粝感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可塑性让当时的导演们争相邀约,各种类型的角色剧本在她手里摞成厚厚一叠。

转折发生在2000年后,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转型,适合中年女演员的剧本越来越少。

当潘虹再次频繁出现在观众视野里时,她已经被框定在婆婆妈妈的固定套路上,穿着貂皮大衣在豪宅里训话的戏码重复了上百次。

这种职业困境的核心在于剧本质量的下滑。

影视市场长期存在题材扎堆的现象,家庭伦理剧扎堆出现时,所有中年女演员都被迫困在相似的框架里。

编剧笔下的母亲角色往往只有两种模板:要么是通情达理的慈母,要么是刻薄刁钻的恶婆婆。

潘虹接到的剧本里,十次有八次需要她板着脸训斥儿媳妇,剩下两次是坐在轮椅上生病的母亲。

这些单薄的角色设定,让再好的演技都显得无处施展。

观众看多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会影响对演员本身的评价——当演员和某种负面角色绑定过深,观众容易把对角色的厌恶转移到演员身上。

许娣的案例恰好印证了剧本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在《我的前半生》里塑造的上海老太太堪称经典,烫着泡面卷发,脚踩高跟鞋,买菜时和小贩讨价还价的市井气让观众又爱又恨。

这个角色之所以成功,在于剧本给了足够多的细节支撑:她市侩却不失可爱,算计中透着对女儿的真情。

许娣用北京人身份演活了上海老太太,连说台词时嘴唇抖动的细节都设计得恰到好处。

但当她在另一部都市剧里再次扮演相似的母亲角色时,观众却不买账了。

同样是吵闹聒噪的母亲,同样是干涉子女婚姻的套路,这次的角色没有新鲜的人物弧光,只剩夸张的表情和重复的台词,即便许娣的表演依然卖力,也难逃观众"演得太吵太烦人"的批评。

影视行业对中年女演员的刻板印象,直接导致了好演员的才华浪费。

很多实力派女演员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现在递到手里的剧本,十个里有九个都是婆婆妈妈的角色。

这些角色不仅性格雷同,连行为动机都千篇一律。

不是催婚催生,就是挑拨子女夫妻关系。

编剧似乎默认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只剩家长里短的琐碎,完全忽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复杂性。

这种情况造成的恶性循环是:观众越反感这类角色,制片方越觉得中年女演员没有市场价值;而演员为了维持曝光度,又不得不继续接演这类角色。

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正在倒逼行业改变。

近几年偶尔出现的优质剧集证明,观众完全能接受更有深度的中年女性角色。

比如《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控制欲母亲,既有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又有作为职业女性的专业素养,角色层次丰富立体。

这类成功的案例说明,不是观众不爱看中年女演员,而是市场长期没有提供优质内容。

当剧本能写出真实的中年女性困境,写出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多重身份,演员的表演空间自然就会打开。

影视创作终究是集体协作的艺术,演员的表演需要依托于扎实的剧本基础。

潘虹在采访中说过,现在拿到剧本经常要自己给角色写小传,因为编剧提供的背景信息太单薄。

这种二次创作固然能弥补部分缺陷,但终究治标不治本。

当影视行业能沉下心打磨剧本,当创作者愿意深入观察真实的中年女性群体,那些困在"婆婆专业户"里的好演员,才能真正释放出与影后头衔相匹配的表演能量。

这需要制片方摆脱赚快钱的思维,需要编剧走出闭门造车的创作模式,更需要整个行业重新认识中年女演员的价值,她们不是只能演男主角的母亲,而是能撑起整部戏的演技担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 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
体坛娱记娱乐

体坛娱记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