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生只写了1首诗,还被编入小学课本,如今大家朗朗上口!

此刻尽是思念 2025-01-14 11:15:55

【前言】

慈禧,这名字咱中国人都挺熟悉的。她可是中国历史上掌权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物之一,她的那些事儿,既让人愤恨不已,又不免让人有些感触。那面对这么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咱得从啥样的角度去看待她呢?

【一、深宫中的苦涩少女时光】

打小就性格爽朗的少女叶赫那拉氏,来自一个寻常的旗人之家。她家中自幼贫困,父亲离世后,便和母亲富察氏相互依靠着过日子。16 岁的叶赫那拉氏,为了让母亲能轻松些,主动表示要去参加宫廷选秀。她模样俊俏,举止得体,没过多长时间就进了后宫,变成了咸丰帝的嫔妃。

那深宫里的日子,残酷又艰难,可不是少女能轻易想到的。后宫里嫉妒之心丛生,她得处处留神,小心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阴谋诡计。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和重视,她不但得拼命学习文化知识、熟悉政治礼仪,还得时刻注意保持自己的容貌和身材。

还好啊,她靠着自身的才华和不凡的气度,慢慢地赢得了咸丰帝的赏识。在 1852 年,她给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这人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就这么一下子,她变成了备受宠爱的贵妃。

然而,比起权力带来的那点儿快乐,家人的陪伴可要重要得多。她老是惦记着在老家的母亲,成天为母亲的吃穿住行操心。每个月月初,她都会安排好一些银两,让下人给捎回老家,给母亲用。就这么短短几年的时间,曾经贫苦的母女俩,居然也能有一些小富裕了。

【二、奋力掌权的政治斗士】

1861 年,咸丰帝归天,年仅 6 岁的同治帝登上皇位。按说太后的儿子成了皇帝,她该是权势熏天,能舒舒服服地过晚年了。可没曾想,她紧接着就被卷入了一场激烈的政治争斗里头。

依据咸丰的遗诏,权力理应由八位辅政大臣一同把控。如此一来,太后的权力被严重束缚,她心里清楚,自己得想办法挣脱他们的掌控,要不然就压根没办法掌控朝政了。

于是呢,她悄悄拉拢一些心腹之人,积攒自己的力量,同时找寻着反击的契机。这机会没多久就出现了。在 1861 年 9 月,这位太后和她的侄女慈安太后一同发力,发起了一场政变,把主持朝政的大臣肃顺等人给抓起来杀了。这场政变成功以后,她很快就把局面控制住了,从此开始了长达 47 年的垂帘听政生涯。

打那以后,她全力以赴地巩固手中的权力,接连把一大批居心不良的重臣给清除掉或者罢了官,让自己在朝廷里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同一时间,她开始对存在许久积弊的统治体制进行改革,重新给官吏治理的规则和纪律做出规范,还发起了自强运动,想要让清朝在文明世界里能立得住脚。

然而,接连不断的政治争斗使她的性情发生了巨大转变,从起初的宽厚仁慈变得猜忌狠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全然不顾国家的民生状况,哪怕引发流血冲突的会战也毫不介意。

【三、追思故人的悲痛写照】

就在太后想要对清朝进行改革的重要关头,她极为敬重的母亲富察氏在 1867 年,以六十岁的年纪与世长辞。由于得全身心地投入到朝廷政事当中,太后没办法亲自去料理丧事,这使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为了怀念母亲,她选用珍贵的檀香木打造了棺材,还在灵堂前点燃了稀有的沉香。接着,她亲手撰写挽词,用饱含沉痛的话语,来追思这位养育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亲人。

另外,她花了大笔的钱,买了一箱又一箱的珠宝首饰和珍贵的绸缎,统统放进了母亲的坟墓里。在这些奢侈物品的后头,藏着女儿对母亲那绵绵不绝的想念以及深深的自责。她特别懊悔自己在母亲最后的那段时间里,没能陪在母亲身边,这种悔恨的感觉差一点就把她给压垮了。

为了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她亲手创作了一首叫作《祝母寿诗》的诗,其中“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句,后来还被纳入了初小语文教材,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虽说她在政治方面冷酷狠绝,然而当面对旧友和母亲的时候,太后的温婉柔情以及悲伤难过还是表露得淋漓尽致。

【四、铺张浪费的奢靡生活】

太后在少女时期历经诸多艰难险阻,待她大权稳固之后,便大肆铺张,开启了毫无节制且极度奢靡的生活模式。

她打造了规模颇为宏大的颐和园以及万寿山,且持续增添园林建筑。单是颐和园的花费就达到了白银五百多万两,这其中还没把其他各处行宫花园所需的费用算进去呢。

另外,她特别喜欢搞那种特别铺张的宴会。每次过寿的时候,都得准备好几百道的好菜和好酒,摆出来的宴席能有好几里长。就光是摆放餐具和桌椅,就得花掉几十万金。让人特别吃惊的是,宴会结束后那些被扔掉的餐具,好多都是镶着宝石的,价钱可高了去了。

太后不光生活过得极为奢侈,而且对收集名贵珍宝特别痴迷。她安排人在全球各地寻觅那些稀罕的宝贝,要么拿来给自己做装饰,要么就收藏在宫里。现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好多这样的文物呢。

朝廷因为过度地挥霍浪费,财政资金一天比一天紧缺。太后为了满足自己那些奢侈的喜好,多次把赋税加重,搞得百姓生活困苦,这就给晚清埋下了难以改变的严重灾难。

【五、劫难时期的悲剧收场】

太后到了晚年,亲眼见证了清朝由盛转衰的整个历程。外边呢,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里边呢,农民起义军到处兴起。海外的殖民势力不断加紧侵蚀,国家的实力一天不如一天。

这些来自外部的忧患和内部的烦扰,让她原本就脆弱且多疑的心理状态愈发严重,她只能越来越依靠药物治疗来维持生活。同一时间,她还增强了对权力的把控,对任何改革都予以拒绝,把自己深深地困在了自我封闭的状态里。

在这所有事情的背后,身为权力核心的太后心里清楚,自己再也没办法挽回局面了。她晓得要是自己没了权势,朝廷中那早就问题重重、难以解决的混乱局面会立马垮掉,而她自己也会丢掉最后的那点儿安全感。

正因这般,甲午战争时她挑了屈辱求和之法,以求换得几年安宁;接着在义和团运动里,她又颁令予以镇压,从而引得列强实施报复。她的这些决策,皆源自其利己之心与惶恐之情,是历经了所有灾祸后,心灵变得扭曲以及身心疲惫至极的结果。

等到所有事情都有了定局,她手中的权力也彻底垮掉了。辛亥革命的枪声一响,清王朝就此灭亡,她那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掌控也画上了句号。没过多久,在永远离开紫禁城的时候,这位已然83岁的太后情绪崩溃,嚎啕大哭,没几天就离世了,以一种悲惨的模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她哭着,孤独地告别了这个世界,除了那一身罪孽,还有一份无人知晓的深情被她留在了人间。

【六、千古谜题般的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统治者,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她的行为加以评判。就如同太后的整个人生,她的功绩与过错极为复杂,她的命运更是充满神秘且变幻无常。

没错,她的过错着实不少:花钱大手大脚、对国事不管不顾……这些都理应接受历史的审视和批判。不过呢,咱们也得客观地想一想,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期,一个女子要在那般残酷的宫廷政治里闯出一条路来,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长达半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个了不得的事儿。

她并非全然冷酷无情,她对母亲富察氏的那份思念,是从心底涌现出的真切哀伤。就像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落下的泪水,当中包含着无数纷繁复杂的情感,那是超脱于善恶评判的、源自生命本质的苦痛。

慈禧太后,着实是个谜一样的人物。她登场时充满神秘色彩,离场时又尽显悲壮之感。这位纵贯一个帝国的女性当权者,她的传奇故事尚未画上句号。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有关她的种种疑问,恐怕永远都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咱终归得宽容地去看待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就像那首被纳入课本的《祝母寿诗》里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咱都有脆弱和留恋的时候;她也不例外,既不是毫无缺点的人,更算不上啥妖后。

【结语】

将一个人的人生光明与黑暗断然分割开来进行评判,这着实是一种悲哀。她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我们在记住她的时候,也应该记住她那些蕴含着人性真情的时刻。

唯有如此,往昔的惨痛方可被跨越,未来的希望方能重见曙光。

0 阅读:3
此刻尽是思念

此刻尽是思念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