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管理新规为电动自行车安全出行“加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即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从电动自行车的销售、驾驶、停放、充电、管理等方面,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规范,并且明确了相关处罚细则。比如,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的,警告或罚20元;骑改装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可能会被扣车,最高可罚200元;骑无牌电动车的,责令改正,罚款30元;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的经营者,最高可以罚3万元,还要没收违法所得。

同时,对电动自行车管理也明确了责任,比如,改扩建城市道路不得挤占非机动车道,新建的小区停放和充电场地必须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公共充电桩要公示充电价格等。

电动自行车由于便宜、便捷等因素,成为群众代步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具有低碳环保的优点,能够破解公交慢、打车贵、开车堵等出行难题,但由于相关管理不完善,导致电动自行车违规乱象丛生,从停放充电到上路行驶,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出台管理新规严格管理势在必行。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新规对安全骑行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强制电动自行车驾驶者谨慎安全上路骑行。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有些驾驶者无视交通信号灯的指示,或逆向骑行或擅闯红灯,有些电动自行车飞速穿行人行道。电动自行车因其结构特殊,发生事故时容易失去平衡,骑乘人员极易被甩出,戴头盔能降低事故发生时的伤亡率。不只是头盔,守护电动自行车出行安全还需要更多“标配”:从杜绝驾驶非法改装电动车,到杜绝手持物品或者以手持方式拨打电话,再到不在城市快速路主路行驶等。实践充分表明,有效规范驾驶行为,养成安全骑行习惯有助于增强驾驶者的安全意识。在严格查处违法行为的同时,还要加大对电动自行车骑行技能培训。不少驾驶者认为电动自行车骑行“零门槛”,无须专门学习,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实际上缺少对机车性能的了解,遇到危险时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和处置措施,进而引发了交通事故。由此可见,安全引导、技能培训必须“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驾驶者的安全隐患。

电动自行车频频引发交通事故,还源于驾驶者对电动自行车在哪些道路行驶缺乏认识、理解存在偏差。有的驾驶者认为电动自行车是机动车,可以在机动车道行驶;有的则认为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应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与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于是,出现了电动自行车随意变换车道的现象,时而出现在机动车道时而在非机动车道上出没,有的甚至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随性而为的电动自行车往往造成城市道路拥堵,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对此,驾驶者应改变将电动自行车视同机动车的错误观念,按照交通安全法规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与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激增,加之不少城市进行道路改扩建,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行人争道、抢道问题凸显,这不仅仅因为城市地理空间受限、道路建设用地紧张,更多的是来自前期规划对非机动车道等不同车道的施划不足,限制了电动自行车的通行效率,增加了与机动车的冲突风险,使得出行变得不安全。城市交通部门需要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在新的道路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的需求,增设和改善非机动车道,为电动自行车出行留下足够的拓展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电动自行车设立专用道,让电动自行车驾驶者安心出行。通过科学合理的信号配时,确保电动车能够安全、高效地通过各个交叉路口,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

电动自行车存量大、分布广、使用频,又是外卖送餐、短途配送等新业态的载体工具,且群众还有实际的出行需求,新规能否落地、有效实施,实现电动自行车的有效治理,存在较大的监管难度,还需要监管部门多方合力、担当作为。电动车新规能否真正落地见效,考验着城市各个监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因此,既不能任其野蛮生长不管不顾,也不可“一刀切”式非禁即限。对此,监管部门应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治理,从生产、销售源头到上路行驶、停放充电,再到道路规划,多管齐下多方联动,市场监管、城市交通、公安交警、消防安全、社区管理等部门“一个都不能少”,打好“检查+执法+排查+宣传”的监管组合拳,不断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形成协同治理机制、推进全链条管理落实,进而让电动车管理新规发挥出实效。

完善电动车全链条治理非一日之功,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扣住电动车安全这根弦,推动电动车安全、便捷使用,让群众出行更安全。(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刘均)

0 阅读:5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