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杨文艺与世园会“双向奔赴”,还把新津绳编技艺带到阿尔及利亚

红星新闻 2024-10-27 19:07:51

在2024成都世园会新津分会场,一座高达五米的绳编“桐妹儿”巍然矗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就在100多天前的4月26日,随着“桐妹儿”揭晓,一场由春末至初秋的农艺盛会开启。

这个融合了世园会元素与非遗绳编技艺的作品,出自新津绳编非遗传承人杨文艺之手,浓缩了他对绳编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突破。

新津绳编这项技艺,也借成都世园会的“东风”,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如杨文艺所说,“非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津绳编与世园会‘双向奔赴’,让世界看到了这项技艺的魅力,让非遗‘活’了起来。”

绽放非遗魅力

最近,杨文艺可忙了。“在阿尔及利亚,庆祝中阿建交65周年的中国文化周活动现场,(我们)为当地人民带来新津绳编的展演教学。”接到电话,杨文艺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此次远赴非洲的各种见闻心得。电话那头,能听到热闹嘈杂的人群声——他的摊位很受当地人欢迎。

“他们非常热情,围拢在我的摊位前,一个个好奇地问,这是在编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对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杨文艺告诉记者,到阿尔及利亚开启展演以来,每天都有很多外国友人前来向他学习绳编技艺,让他感受到新津绳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话题很快来到成都世园会,杨文艺为新津分会场指导制作了5米高的巨型“桐妹儿”,此外,他还参与公益策划,指导制作了一组绳编艺术装置。

“设计绳编‘桐妹儿’的时候,我首先想的就是要大,要有气势,要引人注目。”杨文艺说,这是他第一次制作这么巨型的绳编艺术作品,自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若是按照平常的绳编方式,用普通丝绳,即便最粗的也不过一厘米,太细了,无法搭建起这么大的作品。”

杨文艺回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团队转变思路,用钢筋骨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制作出巨型“桐妹儿”的内部支撑结构,再用铁丝将骨架连接、支撑起来,将粗麻绳一层一层地绑在骨架外围,最后,用清漆涂上并描绘出“桐妹儿”的形象。整个创作过程用时近三个月,完成时,“大家围在自己的作品面前,脸上是自豪的笑容。”

在世园会新津分会场天府农博园,各类绳编瓜果散布在园区内。这些,便是杨文艺为新津分会场指导制作的绳编艺术装置。

“我设计这组作品的理念是希望将世园会元素、农博园元素运用到世园会新津分会场的展陈中,让瓜果铺满大地,展现四季丰收盛景,同时也契合天府农博园‘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这一发展理念。”

杨文艺说,他还为这组艺术装置专门设计了缩小版的绳编文创产品,“以便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这些年,杨文艺带着新津绳编这项技艺走过多个国家,阿尔及利亚只是他让新津绳编走向世界的其中一站。“西班牙、阿联酋、摩洛哥、匈牙利、澳大利亚都去过,每到一地,都能感受到当地人民对这项技艺的喜爱。”杨文艺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摩洛哥老城的一次手工展演。

当时,他们在那进行了一周的新津绳编展示展演与互动体验,教授当地人编织象征吉祥的红色手绳。教学结束后,他们在老城中游玩,惊讶地发现,街边的商家和群众都拿着绳子认真地编织。

“教学时,我们和当地人说,中国人特别喜欢戴红手绳儿,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戴在手上,寓意带来吉祥和好运。他们听了后非常喜欢,特别认同我们的文化。”杨文艺告诉我们,摩洛哥人也很喜欢戴各种颜色的手绳,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们学了绳编技艺后,就立刻开始编织属于自己的“吉祥”手绳。

“我想,正是通过这样的国际文化交流,融合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杨文艺说。

▲杨文艺(左)

2024成都世园会落幕在即,杨文艺感慨良多。通过这样一场世界园艺盛会,让新津绳编被更多人喜爱。这项技艺也为这场盛会注入了新津非遗文化,园艺盛会与新津绳编相互交融,就如同他在世界各国展演时的感受——它们在交流中促进彼此,让各自有了更丰富、更国际的艺术表达。

“能参与这样一场园艺盛会,真的很值得。”电话那头,杨文艺这样说。

周小橙红星新闻记者雷浩然摄影报道部分图据新津区融媒体中心

0 阅读:5

红星新闻

简介: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