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壶里的创新大气象

年均销售超1万件紫砂器,远销海外30余个国家,带动近150人就业……一群“玩泥巴”的“00后”创客不断在紫砂产业开拓创新。不久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壶以致用”团队以紫砂工艺全产业链创新一举夺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职教赛道金奖。

从创建紫砂矿料数据库到制定练泥技术规范,从研发紫砂烧制工艺到创新紫砂文化社群传播,这是一场传统工艺孕育新生代的创业故事,其背后还是一场教育与产业持续多年的创新联动。

“紫砂工艺已有600余年历史,漫长的岁月沉淀了厚重底蕴,但也需要用创新拥抱时代。”团队负责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创业班毕业生马逸娴说。

怎样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颜?大一期间,马逸娴将此项课题作为课程实践作业。运用专业知识展开调研,她发现,传统紫砂工艺品侧重形意,存在对科学的工艺方法研究不够等问题。

在学校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让马逸娴能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其自幼就耳濡目染的行业,学校构建的全周期产教融通孵化机制更是为她实现梦想提供了强大助力。2018年,马逸娴的壶艺工作室入驻学校创业园,学校帮她配备了工艺技术和市场营销双导师,并紧密对接了宜兴十余家紫砂门店,校企协同开展紫砂工艺攻关、文化研究和市场推广。

“好壶必用好泥。”马逸娴的指导教师颜正英介绍,传统匠人很少会用科学方法选矿练泥,多凭经验操作。为此,团队在化工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对近千份矿料进行性状分析,编制矿石分类和性能指标,形成行业首份练泥技术规范,大幅提高了选矿质量。

烧制是制壶的关键环节,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会产生不同密度、颜色、收缩率。团队在传统烧制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科学工艺方法的探究,总结归纳出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下,155种泥料371种烧制工艺。

马逸娴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与学校共同成立紫砂艺术跨界融合发展研究院,开展紫砂材料研究,共建“陶艺设计工艺”课程,打造紫砂文化品牌。

马逸娴介绍,围绕紫砂工艺的文化属性,学院为其量身定制了“文旅+电商+社群”运营新模式,以场景体验、文化交流和文旅互动等形式获取客户。

在全链条创新加持下,马逸娴的创业之路走得很顺利。2023年,公司取得品牌专利16项,接待紫砂文旅游客超4.5万人次,销售超1万件,成为享誉行业的新生代紫砂艺术代表企业。

“教育赋能产业创新,产业也在反哺教育发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洪介绍,校企双方合作开设了紫砂创业订单班,并依托学校郑和学院和鲁班工坊等国际交流平台“出海”,未来还准备在十多个国家建设紫砂工作坊,传播中国紫砂艺术。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9日第03版版名:新闻·要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