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碑重见天日再现哈尔滨老道外“创世”记

近日,在道外区靖宇街313号,哈尔滨唯一留存下来的会馆——三江闽粤会馆正在修复。当施工者一层层刮掉墙面外层,《哈尔滨三江闽粤会馆新建议事厅记》的石碑赫然出现。今人首次见到的790字碑文,揭开了当时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安徽七省名士勇闯哈尔滨的尘封往事,历史价值巨大。

“除山东、河北外,这七省也是闯关东到哈尔滨的主力人群,且影响很大。”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研究工作组专家宋兴文介绍,哈尔滨历史上共有两家会馆,直隶山东会馆和三江闽粤会馆。三江闽粤会馆是哈尔滨唯一留存下来的会馆。

宋兴文早年在外文资料上翻拍到一份《三江闽粤会馆章程》,明确会馆人员构成除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外,还包括广西、安徽。会馆是这七省来哈尔滨发展的同乡联络情谊,发展实业、教育、慈善事业等的基地。

华人勇闯新商埠,人才汇聚哈尔滨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改造项目中,发现了封于墙里的石碑。有人猜测,这也可能是当年为了保护这块石碑而为。这个落款为1923年6月的石碑百年后重见天日,再现了在中西合璧的哈尔滨老道外一段“创世”记。

为什么三江闽粤会馆是哈尔滨历史上唯二的会馆?宋兴文介绍,百年前,到哈尔滨出任官员的浙江、江苏人比较多。比如首任哈尔滨关道道员杜学瀛、第三任道员施肇基,他们都是在哈尔滨地方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哈尔滨三江闽粤会馆新建议事厅记》碑文开篇:“哈尔滨据松花江南岸,本荒瘠之地,自前清光绪年间中东铁路成设厅治理,辟为商埠,遂为欧亚交通中心点。”

据史料: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开通,哈尔滨成为商贸中心。就像当时中国其他新兴的商贸城市一样,哈尔滨存在二元管理模式,俄罗斯人管理的道里和清政府设治的道外。

1906年,清政府正式添设哈尔滨关道,浙江人杜学瀛是首任道员。第三任道员外交家施肇基,祖籍江苏。二人在与俄国交涉、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出力尤多。

来哈尔滨居住的七省人士越来越多。碑文记载:“自是吾之三江闽粤来居政军警学工商者日多,比年以来不下千余人。”

据史料:“1911年初哈尔滨人口激增,达到12万余人。”当时哈尔滨华洋杂居,来自南方七省的人群在华人中占比也很大。

建文庙办报纸,各界名人义士留名

碑文记录了会馆“常委会”的构成、议事厅建设原委等。前后提及约25个人名。而这些人多是在哈尔滨历史或中国历史上发挥影响力的名人义士。

碑文提及“全体大会选举职员十七人,由职员选举李君兰舟、诸君汾伯为正副会长。”会长李兰舟,即李家鏊,也是哈尔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祖籍上海,1911年任哈尔滨铁路交涉局总办,1914年任滨江道道尹。

会馆议事厅建于1919年,1923年落成,是一座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碑文写明其设计者是“苏州陆士基”,该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科,1926年主持设计哈尔滨文庙。而在陆士基此前的资料中,并没有提及到三江闽粤会馆的内容,与其他一些提及的人名一样,这一石碑的发现都可补充这些近现代人物的研究史料。

碑文上很多人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风云”,如“吴君椒甫”,1910年哈尔滨发生鼠疫,三江闽粤会馆是滨江防疫会成员,吴椒甫任副会长;给会馆筹集奖金的“陆君勤之”,是江苏望族,在全国捐赠、兴办多所学府;“已故陈君纯如”则为江西籍烈士;“叶君元宰”广东人,1921年在道外十五道街创办《东三省商报》,是哈尔滨现代民办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副刊《读者俱乐部》《逍遥津》也集结了很多进步文学青年。

落款“江苏太仓毛祖模撰、金山陈陶怡篆额并书”。毛祖模1902年曾被推举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副总理,1918年在哈尔滨任滨江关监督。陈陶怡则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曾任江苏省省长。

南方青年定居冰城,百年会馆记录传奇

宋兴文介绍,议事厅旁边的二层楼是三江闽粤会馆的产业,出租后用于会馆日常开销。1920年的《远东报》上曾刊登过这里的招租广告。这座楼里曾有著名的“广生行”,这个始于广东的化妆品商行于1915年在老道外开设分行,其品牌“双妺”至今在售。

会馆还居住过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任白鸥。他来自广东,1930年夏毕业于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任职于傅家甸诊疗所儿科医师;极为擅长音乐,发起成立“白鸥弦组”,并在马迭尔影院举办专场。他思想进步,与金剑啸等为好友,1935年哈尔滨口琴社成立后,被聘为西乐顾问,参与演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医,1978年病逝于哈尔滨。

101年前,毛祖模在碑文上写道:“一年积一缗,不十年集成巨款;一年成一事,不十年汇为大观”,他同时感慨“迄今未及四年,而议事厅成矣”。然而,101年后,石碑再现,江苏、浙江、广东等七省的各界人士在哈尔滨创业立业、生根发芽,已成就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和中西合璧的哈尔滨。眼下的哈尔滨又以特殊的城市底蕴吸引着更多来自各地的青年,在此继续书写传奇。

哈尔滨日报记者鞠红梅文/摄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