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学敏
从鲜为人知的“舶来品”,到绿树成荫硕果累累的“发财树”,油橄榄已成为四川省多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油橄榄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扎实的科研基础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精准对接。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杜晋城,十余年来不懈奋斗、勇于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用生产技术,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指导生产,累计推广经济林新品种新技术10余万亩。
△杜晋城开展油橄榄春季管理培训
科技攻关加快优良品种选育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素有“植物油皇后”“液体黄金”美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7%,是其它植物油的2-6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油橄榄的栽培历史已有60余年,四川是全国最早引种油橄榄栽培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良种选育是林草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杜晋城在投身油橄榄研究初期,就深知要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克服良种选育上“卡脖子”的问题。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国家,我国仅有近缘种分布,育种亲本和商业化栽培均完全依靠引进品种。”面对国内缺乏油橄榄野生资源、育种依赖进口品种等挑战,杜晋城翻阅各类书籍,查阅大量文献,加强与油橄榄优势科研单位、大型种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依托原有引进的种质资源,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引进品种的评价、选优、良种认定等工作。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杜晋城积极与川农大等高校沟通,聘请本科生、研究生等一同参与油橄榄杂交育种研究,以学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所学,保证杂交育种精准度,提高田间工作效率。
经过十年努力,杜晋城及其团队重点筛选评价油橄榄种质资源102份,在全省不同生态区指导建立油橄榄资源圃4个,对14个重要性状进行了系统评价,发掘出兼具高含油、早实丰产、抗病虫、抗涝等特异性状的早熟或极晚熟种质21份,为四川省油橄榄定向育种提供了重要亲本。同时,她带领团队努力培育良种,先后选育出油橄榄、花椒等经济林良种9个,参与选育出的“豆果”“克罗莱卡”两个油橄榄品种通过国家良种认定。
△油橄榄杂交授粉
示范推广带动产业提质增效
田间地头一株苗,既寄托了老百姓年年丰产的希望,也牵动着科研人员的喜怒哀乐。杜晋城刚参加工作时,就常驻四川省林科院黑龙滩基地,此后不管工作如何调整,每年油橄榄杂交授粉、坐果期与采收期等油橄榄关键生长期她都坚持深入一线、扎根沃野,大力推广油橄榄良种快繁及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
“油橄榄浑身是宝,良种化、规模化、高产化的油橄榄更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大动力和引擎。”提起油橄榄,杜晋城语气充满了自豪与期望。为了将这个“发财树”推广全省,杜晋城带领团队,完善了四川油橄榄品种适生区化,构建了油橄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集成了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创新变革了传统栽培方式,为油橄榄栽植本土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有效解决了油橄榄“低产、低效”等难题。
团队建设夯实产业全面发展
杜晋城总说:“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3年,杜晋城获批成立了“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将个人对科研的热情转化为团队的合力。工作室研发基地位于乐至县孔雀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细胞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光照培养室、低温冷库等独立实验室,能够满足难繁和濒危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要求。
工作室成立以来注重人才培养和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支年轻、高效、专业的科研团队,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濒危植物五小叶槭的组培快繁、川西高海拔地区主要彩叶树种花楸的种胚休眠解除与无性系繁育技术研发等。这些成果不仅为下一步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产业长远发展的强大后盾。
从一株苗发展成一片林,杜晋城的工作和成就体现了科技创新在促进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她也成为了油橄榄产业富民路上的探索者和领头人。笃情于油橄榄的她,一直未改变让“橄榄绿在乡村振兴中的底色更加靓丽”的朴素初心。
《绿色中国》A(上半月)2024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