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有个老太太请她当汉奸的侄子吃饭。吃着吃着,老太太忽然神神秘秘地小声说:"帮我弄300颗子弹呗。"侄子一听就懵了:"啥?您要子弹干嘛啊?"老太太的回答使得侄子一下子就炸了,啪地一拍桌子,蹭地站起来,瞪大眼睛喊道:"想找死啊?"
马宗英是一名地下交通员,1941年的冬天,他接到了为八路军筹集弹药的指令。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实行严密的"囚笼政策",企图切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采取敌后游击战术,深入敌占区开展抗日斗争。然而,长期的战斗消耗了大量弹药,补给线又被日军切断,八路军面临着严重的弹药短缺问题。
马宗英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在日军的严密监控下,任何可疑的行为都可能招致灾难性后果。
为了完成任务,马宗英想到了她的侄子王天蓬。王天蓬表面上是个"汉奸",在日伪政府手下做事,但实际上他内心仍然保留着对祖国的忠诚。马宗英决定利用这层关系来获取弹药。
在一个午后,马宗英以探亲为由来到了王天蓬的住处。当确定四下无人时,她才小心翼翼地向侄子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王天蓬听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帮助八路军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被日本人发现,不仅他自己会遭到处决,全家人也难逃厄运。但是,看着姑妈坚定的眼神,想到自己一直以来内心的煎熬,他最终下定决心要冒这个险。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天蓬小心谨慎地行动着。他利用自己在日伪政府中的职务之便,通过各种巧妙的手段从军需仓库中偷偷取出一批子弹。每次只敢拿一小部分,生怕引起怀疑。就这样,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凑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弹药。
得到弹药后,马宗英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将它们安全运送出去。她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子弹藏在各种日常用品中。她将子弹小心翼翼地装进了蔬菜、粮食袋、甚至是一些破旧的家具里。从外表看,这些东西毫不起眼,很难引起怀疑。
然而,最危险的时刻还在后面。要将这批伪装的"货物"运送出去,必须通过日军的检查站。马宗英知道,一旦被发现,等待她的将是残酷的刑讯和死亡。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小心地准备着。
在王天蓬的帮助下,马宗英弄到了一份伪造的通行证。这份通行证看上去很普通,但却暗藏玄机,能够通过日军的检查。
随着牛车慢慢接近检查站,马宗英的心跳得越来越快。她强迫自己保持镇定,装出一副普通老农的样子。当日本兵盘问她时,她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只是不停地点头哈腰。
日本兵粗略地检查了一下车上的东西,并没有发现异常。当他们准备放行时,马宗英的心几乎要跳出嗓子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日本军官走了过来,要求再次检查。
马宗英感到一阵眩晕,但她强忍住没有表现出来。她继续装作糊涂的样子,甚至主动打开了几个装有普通物品的包裹,试图转移军官的注意力。
最终,日本军官并没有发现藏在各种物品中的子弹。他们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放行。
当牛车终于驶过检查站时,马宗英才长出了一口气。但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路程虽然没有检查站,但随时可能遇到日军的巡逻队。
马宗英小心翼翼地赶着牛车,走走停停,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这批来之不易的子弹,对于当时弹药极度匮乏的八路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它们将被用于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由。
马宗英的这次冒险,只是当时无数普通中国人支持抗日战争的缩影。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像马宗英这样的普通百姓,用各种方式支持着抗日军队。他们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掩护伤员......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马宗英的故事或许并非真实发生,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勇气。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英雄。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共同编织成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悲壮而光荣的一页。
马宗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非常时期所能发挥的巨大力量。它告诉我们,爱国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人人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烽火HOME 马宗英 》
那时国难当头,将士在前线和日军拼命,后方老百姓很多也心怀民族大义,冒死帮助自己国家的抗战力量[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