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古沉船上藏了多少长江的秘密#【#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寻宝“长江口二号”,

钱江晚报 2024-10-31 10:36:59

#这艘古沉船上藏了多少长江的秘密#【#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寻宝“长江口二号”,这艘古沉船上藏了多少长江的秘密?】#提起长江就想到什么# 百余年前,一艘船沉入长江。它同时沉进了一段漫长岁月里,带着数量巨大的历史遗存。

直到9年前,一支考古队伍发现了它。整个业界为之兴奋。

代号“长江口二号”,这艘古船上,究竟承载着多少长江的秘密?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了位于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实验室考古工作站。是的,“长江口二号”有属于自己的考古工作站,且配置和功能都属国内顶尖。

这足以看出考古界对它的重视。

自“长江口二号”进入人们视线以来,专家们已对它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基本情况初步探明——这是一艘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的木质帆船。随着探究的深入,“长江口二号”的分量逐渐明晰:它被认为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2022年11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联合多方力量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将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并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存放。“长江口二号”项目由此转入考古和现场文物保护阶段。今年9月,古船考古试掘工作正式启动,这项工作计划延续至2025年1月。

对于探究这艘古船的奥秘,考古人员早就跃跃欲试。“我们对它充满好奇。”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黄翔说。

他带我们来到了长江口二号试掘现场。此刻的古船,正被保护在一个看似玻璃罩的可开合式保护舱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沉船表层堆积物的清理工作。

“你们看到的这个保护舱,可不简单。这里面有很多‘黑科技’。”黄翔向我们介绍说,它集成设置了环境及文物本体监测、通风及温度控制、水处理及水温控制、环境及土壤湿度控制等设施设备,“除了保护,还能对古船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

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这艘古船,确切地说,只是它的一个小小部分。初次相见,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外行”的问题——堆积物也有研究价值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堆积,是古船沉没以后在其上堆积的淤泥。“接下来,考古专家团队将利用沉积学、动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等手段,回溯‘长江口二号’古船过去的航线、沉没环境、生存条件等,也将解答它‘重见天日’的原因。因此,即使是这些不起眼的堆积物,也因藏着大量专家需要的信息,而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原来如此。“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未来将要面对的巨大研究工程,此刻我们也能窥得一二了。

“我们的发掘从‘长江口二号’的尾部开始。这里布设了4个探方,面积约为124平方米。遵循从上至下、由晚至早的原则开展挖掘工作,目标是完成向下3米左右的作业深度。”黄翔将我们的思绪拉回现场,他告诉我们,由于发掘部位处于船尾,这一轮发掘可以帮助考古人员进一步了解古船结构,以及船舱内堆积的情况,为后续大规模发掘提供必要依据。

分毫必“究”的需求,决定了“长江口二号”专属研究工作站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和先进性。这也是“长江口二号”需要拥有专属考古工作站的原因。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总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工作站,今年8月刚刚竣工,它集成了可控环境下考古发掘、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及分析等多项功能,是目前中国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黄翔决定带着我们仔细瞧瞧。

坐电梯直达地下二层,我们来到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文物保护实验室。

它的作用有多大?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助理馆员高宇告诉我们,一个样本从被挖掘到进行保护处理,最快可在五分钟内实现。“这个送达过程时间越短,便越能降低病害隐患的发生。”

“例如这个铁钉,就是我们刚从船上采集到的一个样品。被发现时,它的上面有锈蚀、海洋生物附着,需要先进行清理,还原其本身的样貌。”高宇说,前后不过五分钟,这枚铁钉便来到实验室,通过激光清洗设备进行了及时清洗处理。保护效果,足可体现。

“我们实验室还配备了微纳米气泡、蒸汽、超声波等清洗机,可在不同情况下处理出水瓷器、铁器、纺织品、木质文物等样件。”

高宇还特别向我们提到,这个实验室里用到的考古系统,是我国首个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的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如此多的创新探索,使得“长江口二号”的考古发掘工作,即使是放在行业中来看,也意义深远。有专家指出,“长江口二号”项目的实践,对于我国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船体支撑加固、测绘等工作都是一种方法和流程上的验证,它能为下一步我们全面开展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每个考古人都在努力。我们期待能尽快为大家揭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神秘面纱。”黄翔说,这话是自我鼓劲,也是考古人员信心的一种表达。(潮新闻 记者 徐添城 李娇俨 郑琳)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