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郭鹏
江苏邳州市摄影师贾传军,最近打算启动拍摄大运河沿线港口的计划,预计用时两个月。
“一些城市在大力发展运河航运,港口建设值得记录。”近9年来,皮肤黝黑的贾传军几乎天天都会备着相机,到运河沿线城市拍摄渔民、船民、非遗、古镇以及居民的生活,电脑里存储的与运河有关的照片已有上万张。
“很多图片如今已经成为史料,这些运河影像可以让人感受到运河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贾传军说。
这位身材微胖、声音洪亮的退伍老兵给《民生周刊》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江苏宿迁市的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淡水湖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如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深入推进,骆马湖上已经见不到渔民。贾传军此前拍摄的一组骆马湖渔民捕鱼的影像,成为历史记忆。
贾传军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他说,希望通过拍摄大运河,激起更多人对大运河的关注和热爱,积极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中。
▲京杭大运河邳州段大王庙分汊处,左为徐州方向,右为台儿庄方向。
“就像变魔术,大运河两岸一天一个样”
不忙的时候,贾传军会坐在电脑前整理照片。他最喜欢向人展示的,是同一段运河前后几年间的变化对比。
贾传军说,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流域,水面宽阔、环境优美,两岸植被茂盛,景色怡人。“就像变魔术,大运河两岸一天一个样。”
贾传军一直坚持用相机记录大运河的新风貌。
▲贾传军
2022年4月,在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之际,贾传军的大运河摄影图文集《我的运河》出版发行,全书从他30年来拍摄的数万张图片中精选了200幅大运河摄影作品。
“在他的影像里,可以看到运河边生活的人朴实自然,他的拍摄也是那么平静,从不干扰镜头前的被拍摄者,且完全融入其中,把依靠大运河生活的人作为真正的主角,把运河作为人文背景,使得这一条古老的河鲜活了起来。”知名摄影人马宏杰如此评价贾传军的作品。
大运河从贾传军的家门口流淌而过,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工作也与运河息息相关,贾传军对大运河有一种独有的情愫。在他心中,大运河是神秘而充满魅力的。
▲江苏扬州市运河上的跑船人
▲江苏宿迁市骆马湖渔民以往织补渔网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从部队复员的贾传军被分配到江苏省交通厅苏北航务管理处刘山船闸工作。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船运工作。而由于运河上支流众多,一些年轻船员不熟悉情况,经常会在过船闸时问路。
贾传军因此萌发了一个念头——独自走一趟运河,“这样我不就是运河通了吗,船主再问路,也难不倒我”。
于是,他拿起相机,开始骑着自行车沿着运河行走。这一走,至今未停。目前,贾传军已经3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行程万里之多。
京杭大运河及支河河道有多少个船闸,二级、三级航道宽度、深度,以及大运河货船的限靠、限放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真正成了“运河通”。
▲江苏苏州市同里古镇,游客在古运河乘船观光。
▲山东微山县微山湖,孩子们在荷叶晒场里玩耍。
用镜头见证大运河的生态蝶变
拍运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游山玩水。特别是在运河沿岸一些复杂地段拍摄,十分考验人的应对和适应能力。
在多年拍摄大运河的过程中,贾传军也有过苦恼。2000年至2010年,他花了几年时间两次走完大运河全程。一路上,他把镜头对准了大运河部分区域的污染场景,他告诉自己,要用光与影替大运河呐喊,呼吁人们保护大运河的生态环境。
贾传军告诉记者,自2014年起,大运河迎来了新生。当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流淌2000多年的古老运河,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
在禁渔地区,地方政府为渔民解决住房问题,并提供培训,让他们有了新的工作机会,恢复了运河生态。执法人员会定期上船检查油水分离器是否正常工作,确保环保措施到位。一些地方还免费为运河船员发放垃圾桶和垃圾袋,并投资建设了多功能垃圾和废水废油回收船,在航道内流动收取垃圾。
还有部分城市的港口,由于当初设计不合理,建在运河河道上,对航运和南水北调工程造成影响,于是,不合理的港口被拆除,又在合适的位置新建。
“因为南水北调要保证水质,而港口上有船有人,就是封闭得再好,也难免对水体产生影响,各地保护运河生态的态度很坚决。”贾传军说。
▲江苏淮安市“水上立交”景象,上为运河,下为淮河。
▲江苏宿迁市洪泽湖,村民们在晾晒鱼干。
如今,大运河水清岸绿。贾传军用镜头见证了大运河的生态蝶变。去年,贾传军退休,却一天也没闲着,反而拿出更多时间探索大运河。“我还会继续拍摄运河,真正把生我和养育我的运河,原汁原味地定格在一个个瞬间,奉献给热爱运河的人们。”
(本栏目图片均由贾传军拍摄)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2期、10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