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拥有五重间谍身份的奇人,潜伏多年未被发现;
他是电视剧《伪装者》中明楼的原型、电视剧《记忆之城》中朱今墨的原型,也是《隐形守护者》中肖途的原型。
他是新闻工作者,更是优秀情报工作者;
他曾活跃于上海文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统、军统、日伪、青红帮五重身份;
他就是袁殊。
袁殊(1911年3月29日-1987年11月26日),学名袁学易,曾用名曾达斋,被誉为“东方佐尔格”。
五重身份中,他褪去中统、军统、日伪、青洪帮等掩护色,袁殊最出色和最本色的角色还是中共情报人员。
1911年,袁殊出生于湖北蕲春蕲州镇,父亲袁晓岚是同盟会员,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后担任了重要职位;母亲贾仁慧,出自家财万贯的商贾之家。可以说袁殊一出生,便是高知家庭,一路开挂。
8岁那年,母亲带着他来上海投奔父亲,没想到他父亲却早就和一名女学生同居,抛弃了他们女子,无奈,为了生存,袁殊从小就开始打工,卖油条、擦皮鞋,多亏了好心的父亲朋友的帮助,他来到立达学院读书,紧紧抓住了知识带来的一切机遇。
年仅14岁的袁学易参加了罢工、罢市、罢课大游行,他被胡抱一任命为其秘书,携其北上南京,加入国民党。
18岁,袁殊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和东洋史,期间接触了马克思著作,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31年回国后,袁殊创办了《文艺新闻》周刊,左翼作家联盟派楼适夷、夏衍帮助袁殊工作,鲁迅也为该刊物撰写文章。《文艺新闻》,成为左翼文学发刊时间最长的刊物。
其间,袁殊以读者来信询问的形式率先报导了“五君子遇害”事件的新闻,彰显了正义。蒋介石很愤怒,勒令《文艺新闻》停刊。
第一重身份:中共地下党
1931年10月,在静安寺一家白俄咖啡馆内,袁殊与时任特科二科的科长潘汉年和助手王子春(本名欧阳新)见面,一番交谈后,他主动加入了地下党。
第二重身份:中统
1932年春,袁殊经由表兄贾伯涛(黄埔一期生)的介绍,成功打入中统,时年21岁。
此后,袁殊不断将日本人的情况分送给中共与中统,由于其消息准确、及时,令中统头目吴醒亚对其刮目相看,袁殊至此奠定了其在中统情报部门的重要地位。
第三重身份:日本外务省的情报人员
凭借着记者的身份, 袁殊经常能够出席南京的记者招待会,了解一些内幕消息,同时也有机会出席日本驻沪领事馆的记者招待会,由此结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外交官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比袁殊年长几岁,出身于日本名古屋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便来到上海读书,是位有名的中国通。当时日本领事馆的外交官均承担着搜集情报的工作,袁殊在与岩井英一打交道的过程中,故意释放自己亲日的理念,果不其然,岩井英一上钩了。
岩井英一要求袁殊向日本提供情报,并每月付给他200元的“交际费”,袁殊一口应承下来,这时,袁殊便有了第三重身份:日本外务省的情报人员;
中日当时正在针对货币兑换率与关税问题进行谈判,有了岩井英一这个内部渠道,袁殊将准确信息反馈到中统,很快就成为中统的红人,没人敢相信他此时是三重身份。
第四重身份:帮会成员
1933年时,袁殊经历了一次牢狱之灾。
他在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时,被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考虑到袁殊与吴醒亚的特殊关系,同时又怕得罪岩井英一,袁殊被军统以“思想文化罪”判处了不到3年的监禁。实际上在多人的帮助下,他只呆了8个月就出狱了。
出狱后,党组织认为袁殊应该暂时离开情报战线工作,袁殊遂离开中国,再度赴日本早稻田获得历史系硕士学位。
1937年4月,袁殊从日本回国。他先前就因为和王亚樵的关系,与洪帮和杜月笙的青帮交情匪浅。这次为了增强自身的保护色,索性拜在青帮“大”字辈人物曹幼珊的门下,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
至此,袁殊便有了第四重身份:帮会成员;
第五重身份:军统特务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国民党开始向大后方撤退。 戴笠正在布置潜伏任务, 急需懂日语的情报人。
在杜月笙的举荐下,戴笠想到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的袁殊,特意约袁殊见面。
袁殊立即向潘汉年汇报。 潘汉年分析戴笠是请袁殊为他做事,认为机会难得,要袁殊趁机打入军统。
一番沟通后,戴笠指示袁殊留在上海继续收集日本方面的情报。
至此,袁殊便有了第五重身份:军统特务;
即便拥有五重身份,袁殊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真正的身份,忠于党。
潜伏期间,袁殊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为新中国的事业做着工作:
一、日军攻入南京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袁殊见状,亲自策划了一项大快人心的行动。虹口本田纱厂后院有一个日本海军军火仓库,有一个当伙夫的外乡人可以自由出入。袁殊派王铁民化装成黄包车夫,以帮助买菜为名与此人搭讪,一来二去就混熟了。没多久,王铁民将炮药悄悄放进伙夫的菜筐里,待到深夜一声巨响,军火仓库被引爆,冲天大火震惊了日本军方。
二、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潘汉年接到周恩来急电,要求紧急转移滞留在香港的进步人士。袁殊接受这一重大任务,以“想调回在香港的同事来增加上海的力量”为由,向岩井英一提出申请。岩井英一很高兴地开出了大量的通行证。袁殊和潘汉年就用这些通行证,从日军严密封锁中撤退疏散进步人士800余人,其中就包括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人。
三、为获取情报,袁殊多次险中求胜,面临巨大的危险,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为解放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潜伏多年,险中求生
1945年9月,袁殊得到发自延安的通知,做好转移到解放区的准备。与此同时,戴笠派来心腹王新衡,委任袁殊为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予中将军衔。
戴笠亲赴上海打算与袁殊面谈,结果袁殊踪迹全无,王新衡甚至在上海申报上登了“寻人启事”,也没见袁殊露面。
直到1946年,军统才确切得知袁殊已于1945年便到了延安,戴笠火冒三丈,势必取袁殊首级。于是对他下达通缉令,
幸好妻子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从后门逃跑,袁殊的家人才幸免于难。
真相大白,冤案平反
1949年,袁殊转到了李克农的情报部门,从事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潘汉年每次到北京工作,都会和袁殊碰面。
“潘汉年事件”发生后没几天,袁殊也受到牵连被捕,被判入狱12年。1967年刑满后,正处于十年浩劫,又再度被关8年。
直至1975年,袁殊才被送到一所劳改农场改造,行动依旧受到限制。在这期间他的妻子也受到牵连,经不住长期的恐吓威胁,精神出了问题,离家出走后就下落不明。
1982年9月,在平反潘汉年案后的一个月,袁殊终于得到了平反。重新恢复了他的党员身份,并且得到了离休的待遇。
1987年11月26日,这位76岁的老人遗体上被覆盖了党旗,静静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死后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抗日战场上,无数英勇战士冲锋陷阵,誓死为国,他们的壮烈牺牲成为新中国诞生的契机,为人民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还有一些人,他们只能在血雨腥风中逆行而上,常常见不得光,内心极为煎熬,他们成为一种特殊的群体——间谍。
如今,他的事迹仍然广为流传,在特定环境下,袁殊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初心,收集准确情报,为党的事业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而这种精神,源自于年少所受的教育,源自于对于国家的忠贞,我愿称之为“孤勇”。而如今,每当由他事迹改编的影视作品上映时,都能引起现象级的讨论,在讨论的背后,也对这位对于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的崇高敬意。
正如当年顶头上级王子春所言:党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