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还有人会记得我吗?”1986年,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要去天安门看

娱栀 2024-10-31 17:50:47

“三十年后还有人会记得我吗?”1986年,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要去天安门看看,当车辆缓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声音哽咽起来,而妻子听到这句话时,泪水直接止不住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邓稼先都是大家熟知的中国"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者,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弹建设尽心尽力。   而在1986年7月的时候,邓稼先却身患癌症,在他弥留之际,提出了想要再看看天安门,于是在当车辆经过天安门时。   邓稼先看着车窗外的天安门时,竟突然问身边的妻子,三十年后还有人会记得他吗?这句话,直接让妻子许鹿希泪如雨下。   邓稼先的这次"天安门之行",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象征着新中国的地方,当时的他,已经被癌症折磨得不成人形。   但他依然坚持要来这里看看,仿佛要把这个他用生命守护的祖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这一幕,成为了邓稼先一生的缩影。   他为国奉献,隐姓埋名28年,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露出对被记住的渴望,这不是虚荣心作祟,而是一个科学家对自己毕生心血的牵挂。   说起邓稼先,就不得不提他的留学经历,1948年,他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在那里,他创下了"史上最苦读学生"的记录。   别人玩乐的时候,他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就这样,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   拿到博士学位后,邓稼先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留在条件优越的美国,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950年,他踏上了归国的轮船,兑现了"学成归国"的诺言,邓稼先没想到,等待他的将是28年的隐姓埋名生活。   1958年,他被秘密调往核武器研究所,从此与外界失去联系,就连他的妻子许鹿希,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做什么。   邓稼先参与核武器研制的背景并不乐观,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   临走时,苏联专家嘲讽道:"没有我们的帮助,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面对这样的困境,邓稼先带领着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艰难的核武器研制之路。   当时条件极其艰苦,连最基本的计算工具都没有,他们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核物理计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奇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仅仅三年后,氢弹也研制成功,这个速度,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于这两项足以载入史册的成就,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只得到了区区20元的奖金。   但他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打破了戈壁的宁静。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蘑菇云冲天而起,这一刻,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们没有时间庆祝,因为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氢弹研制。   邓稼先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终于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邓稼先仍然在为核事业操劳,他在病床上完成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稼先的一生,是一部家国情怀的写照,为了国家的核事业,他与妻子许鹿希聚少离多28年。   许鹿希不知道丈夫具体在做什么,只知道他在为国家做一件大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妻子说:"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邓稼先的科学报国之路,可以追溯到他17岁那年,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锻炼了邓稼先坚韧的性格,他们经常要在离学校二三十里外的地方挖掘埋藏的实验仪器,用完后还要再埋起来。   这种艰苦的条件,反而激发了邓稼先对物理学的热爱,后来,邓稼先远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创下了"史上最苦读学生"的记录。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惦记着国家的核事业,在医院住了363天,动了三次手术,邓稼先依然坚持工作。   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丝力气,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未来指明方向,他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娃娃博士",成长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中流砥柱。   距离邓稼先去世已经过去很久,我们不仅记得他,更要传承他的精神,他用生命铸就的中国核盾,不仅保卫了国家安全,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科技强国而奋斗。

来源:

共青团中央在2022年07月29日《邓稼先两弹奖金各10元!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的报道

0 阅读:34
娱栀

娱栀

关注娱栀!每天分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