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就应该有中国味儿,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灯光闪烁,图纸随风卷起了一角。“当前,大多城市的基调大多被黑、白、灰所统治,尤其是北方,大多清一色的灰,单调到了顶点,我们要设计建筑,既要把色彩美感体现出来,也不能忘了老祖宗的艺术”。
……
阵阵激烈的讨论,让大家忘却了时间。
“那我们就做一个,中国艺术与西方技术融合的建筑吧。”
他们就是萧怡九、朱昭雪、于皋民,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中西合璧,博采众长,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万字会济南母院图纸几经修改,终跃然纸上。
这就是上新街南首51号。
色彩美学承载“复古”韵味
奶酪色属于巴黎,橙黄色代表罗马,一座城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颜色标记。
济南,清一色的灰色调,整座城市缺乏绚丽色彩点缀,显得秀气有余而大气不足。如何在“色彩地理学”角度,为济南增添一抹亮色,成为萧怡九等人设计时不断思考的问题。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无论晚清及北洋政府山东当局,还是中外市政、建筑设计团队,都力图摆脱旧日藩篱,设计上标新立异,融入国际潮流,建筑形式日渐多样,色彩也趋于丰富变化,红色、绿色的屋顶与白色、米黄色、砖红色区别于传统的“济南灰”,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推出《首都建设计划》,其中提出“要以采取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其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同年,上海公布《市中心区域规划》,提倡“中国本位”“民族本位”,以这两份规划为标志,从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复古思潮。
在这一思潮影响下,萧怡九及朱兆雪、于皋民等着手设计万字会济南母院,仿北京王府的宫殿式建筑群,融合清式大木作做法,实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墙体采用水磨青砖,对缝工整,嵌缝精细,堪称中式传统建筑与近代建筑工艺高度结合之典范。该建筑始建于1934年,1942年竣工,北京古建商号恒茂兴、广和兴营造厂承建,融合近代宫殿与庙宇之精髓。
在老城杨柳依依、户户泉水的济南老城中,在城关一派灰暗的基调中,连绵的绿色琉璃瓦大屋顶,格外摄人心魄。
传统建筑技艺一脉相承
“飞檐斗拱显得更加古色古香,没有一味地将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加在洋楼上,而是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钢筋混凝土的西方建设技术结合。可谓是一脉相承,毫无违和”。梁思成对自己学生的作品,赞不绝口。
这座建筑群是中国近现代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模仿明清传统宫殿建筑的经典实例,在全国亦十分罕见。
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四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正门、前厅、正殿、辰光阁等主要建筑,正门巍峨耸立,红柱琉璃瓦,庄严而神圣。屋顶构架精巧,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尽显皇家风范。然细观之下,便能发现其梁柱坚实,皆以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现代工艺与传统美学巧妙融合,使这座建筑群愈加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建筑群中分布有56幅彩绘作品,且没有一幅重复之作。这些彩绘所用原料为天然矿物质,且着彩较厚,至今褪色很少,画面清晰,彩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纯正,是现存民国时期清官式建筑彩画的精品。
时移世易古建筑历久弥新
几经变迁,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亦在保护利用中承载一座城的记忆。
1948年,济南解放,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移交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使用。
1952年,由山东省博物馆管理使用,作为山东地方志陈列馆。
1954年,辟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
1961年,作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及库房。
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转交山东省文物事业管理局。
1996年—2022年5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管理使用。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6月,由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管理使用,开展修缮保护工作。
随着工程的推进,万字会旧址焕发新生,结合济南市正在实施的“上新街城市更新项目”,筹建山东省古建筑博物馆,充分发挥该文物建筑的公共教育和社会服务职能,展示宣传齐鲁之邦优秀的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