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疗科:精准狙击肿瘤点亮患者生命希望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01 15:07:34

长久以来,公众对于放疗和化疗往往“谈之色变”。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早期肿瘤都需要手术切除,而放疗则是晚期肿瘤的无奈之选。实际上,放疗是对抗恶性肿瘤的一大“利器”,且早已进入“精准放疗时代”,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作为始终将人民健康置于首位,并坚决承担起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医疗机构,主动肩负起推动区域放疗事业发展的重任,将肿瘤放疗发展作为重要课题。

引进高端人才、夯实学科建设、采购尖端放疗设备、深化科研探索……通过多维度策略,市三院成功打造出一个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放疗科室。凭借名医效应,以及精准定位、精确计划及精准放射治疗,精准“狙击”肿瘤,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地患者慕名前来,更为无数身处困境的肿瘤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灯。

吹响引才“集结号”高质量放疗服务启航

“作为一个拥有600万常住人口的二线城市,惠州在肿瘤治疗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三院放疗科主任潘振宇博士道出了这座城市在肿瘤治疗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迫切需求。

众多肿瘤患者选择异地就医,背后折射出的是惠州放疗科室及设备的匮乏,以及患者对本地治疗效果的疑虑。为解决这一难题,市三院放疗科在筹备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力引才放疗科发展迅速

2019年,市三院放疗科的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历经几年的精心规划与不懈努力,科室在2023年初迎来了重大突破,两位来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单位的放疗专家加盟,科室的学科整体建设也随之正式启动。

潘振宇,这位吉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公派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腹盆腔、妇科肿瘤学组的负责人杨国姿博士,以及物理技术学组的负责人孙行儒硕士,也均来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单位和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共同为科室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潘振宇博士(右二)、杨国姿博士(左二)技术成果被国际权威肿瘤学指南采纳,并多次受邀作学术报告发言。

在潘振宇的带领下,科室团队框架迅速搭建完成。由3名博士和9名硕士组成的精英团队,以满腔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放疗服务。医生团队中的7名成员,均具备肿瘤学相关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他们分别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部委属、985、211高校,并曾在国内外顶尖肿瘤放疗单位深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名医荟萃之下,放疗科发展迅速,现已成为能够开展多项最新放疗技术的肿瘤治疗专科。科室分为放疗科病区及放射治疗中心两个部分,开放床位54张。位于市三院心脑血管病大楼负三楼的放射治疗中心,占地面积1900余平方米,环境整洁温馨,配备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放疗设备,并按照现代放疗进行流程化、整体性医疗动线设计,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尖端设备精准放疗助疗效提质

自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并将其应用于皮肤癌治疗以来,肿瘤放射治疗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进程中,放疗技术不断革新,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现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精准放疗时代的到来,放疗对专业人才和设备的需求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了提升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市三院放疗科将加强放疗设备配置作为重要任务,地区政府以国债形式引进了众多国际一流的放疗设备。全球最新一代全影像引导智慧化精准放疗直线加速器系统、高剂量率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系统、大孔径放疗模拟定位CT、全球顶级放疗体位固定系统、全球顶级五轴激光灯定位系统、全球顶级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智能化放疗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全球顶级放疗质量控制分析系统、多模态影像管理系统以及AI智能人体器官及靶区自动勾画系统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不仅让放疗更加精准、安全,还大幅缩短了单次治疗时间,显著降低了患者治疗期间的不适与意外。

潘振宇介绍,“这些先进的治疗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治疗速度快,肿瘤放射剂量更聚焦,适形度更佳,照射靶点更精准,其治疗的副作用大大减小,对重要器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精准放疗新高地

学科建设,是引领医院快速发展的“龙头”,更是服务一方百姓的“底气”。在惠州,放疗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提升本地医疗水平、减少患者外流具有重要意义。在潘振宇的带领下,市三院放疗科正以规范化、精准化的诊疗路径,为肿瘤患者开辟出一条生命的新航道。

航向明晰医疗与科研并进

在学科发展的蓝图中,潘振宇清晰地勾勒出了研究型学科的核心定位。市三院放疗科秉承“医技为先,患者为心,规范守责,笃行共济”的理念,通过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并推进诊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引领科室向亚专业化分组的研究型学科方向迈进。

“医药科技进步飞速发展,随之肿瘤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只有持续的研究与创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这要求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包括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潘振宇认为,唯有实现医教研的深度融合,让医疗实践为科学研究提供前提和保障,而科研成果又能反过来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为了紧密联结科研与临床,利用惠州市科技局创新团队项目经费支撑,潘振宇及其团队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创建了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并引进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和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各1人,组成转化医学研究学组。这一实验室不仅是转化医学研究的有力后盾,更为肿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学科建设启动至今,市三院放疗科已取得多项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在国际肿瘤学权威期刊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以及于国际权威专业学术会议进行现场发言报告及学术交流,还有在中华医学会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年会进行2项研究成果的发言报告等。

在科研项目方面,科室获得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广州医科大学科研强基项目,以及惠州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等多项课题立项,在研总经费近1100万元。

严谨决策建立患者信任

“肿瘤治疗原则是建立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规范化治疗,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因此,放射治疗不是患者有条件就做一做,没条件就不做,而是需要根据病情来判定。”潘振宇提到,放疗于肿瘤治疗至关重要,但并非随意选择的治疗手段,而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严谨决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肿瘤诊疗指南,都明确规定了放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确保患者接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

潘振宇直言,推动放疗学科的规范化建设,需要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相关配合,更整个肿瘤相关诊疗学科体系对肿瘤治疗有更深的理解,多学科协作才能提升肿瘤诊疗的整体水平。医生们也要不断学习前沿进展,才能为患者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建立,提高患者的医学认知层次,提升满意度,也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潘振宇团队的治疗理念中,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审慎决定的重大问题。“对患者负责,方能赢得信任。”潘振宇多次重申,科室每位医生都必须认真收集分析患者病情资料,确保每项治疗决策都建立在坚实的临床证据与疗效评估之上。让躺着入院的患者,能够走着回家,这已成为科室工作的努力方向。

潘振宇深信,于肿瘤患者而言,生命的质量与长度同等重要。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与团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关怀,从细致的病史询问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从治疗期间的严密监控到康复阶段的周到指导,每一步都彰显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

“细节决定成败,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患者病情的每个细节,每项指标,将每项工作都做精、做透。”潘振宇不断向团队成员强调。他深知,患者的信任与良好口碑是医疗工作的基石。唯有以最佳的治疗结果,和保护患者的利益为工作核心,全心全力面对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与尊重,而这正是推动放疗学科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

口碑远播外地患者千里求医

“跨越千里来求医,幸运的是我来对了!”39岁的王大哥在两年前被确诊为肺癌,一年后,又出现了脑膜转移的症状。他曾在北京某大医院接受过多次化疗及靶向治疗,但头痛、呕吐的症状却愈发严重。在病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惠州,找到了潘振宇。经过精心治疗,王大哥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好多了,潘教授不仅医术高超,人还特别好,我真是来对了。”王大哥感激地说。

同样,来自苏州的71岁的李阿姨,在五年前被诊断出肺癌,经历了漫长的化疗与靶向治疗,病情一度得到了控制,但随后脑膜转移的诊断让她和家人陷入了绝望。“我们在一个论坛上了解到潘教授能治疗这个疾病,于是毫不犹豫地来了。”经过潘振宇的治疗,李阿姨接受了多次鞘内化疗,如今她的病情和身体状态已经明显好转。

在市三院放疗科,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他们带着对生命的渴望,跨越千里,共同寻找着希望的曙光。

从7月份放疗开始运行到现在,该科室日均约40个治疗计划,惠及30名左右的患者。这些患者中,大多数都是慕名潘振宇的专业声誉而来。“互联网时代,良好的治疗效果是口碑传播的关键,也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高水平的治疗。”潘振宇寄望于团队的持续努力,服务惠州本地患者,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质量的肿瘤治疗服务。

打造精英团队激活学科发展源动力

如果说医院的发展命脉系于学科建设,那么学科建设的基石则无疑是团队建设。潘振宇深刻理解到,一个优秀的团队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全力以赴地引进并培育各类顶尖人才,涵盖医生、放疗物理师、实验员等多个关键岗位,为学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汇集四方英才推动学科发展

2023年2月,潘振宇踏入市三院的大门,首要且紧迫的任务便是着手构建一个高水平、专业化、执行力强的精英团队。他深知,唯有集结各方英才,方能携手共绘学科的辉煌蓝图。

为确保科室拥有精兵强将,潘振宇倾注了大量精力,以高标准和严要求筛选每一名成员。从教育背景到专业技能,再到个人综合素质,他层层把关,确保每位应聘者都符合团队的严格要求。

在团队初创期,尽管面临着办公空间狭小、缺乏值班房等困难,但潘振宇和其他医生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每当夜幕降临,有病人需要紧急救治时,他们总是毫不犹豫从家中赶来,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也正是这种在艰难环境中培养出的坚韧与团结,让团队迅速成长并走向成熟。

一对一指导助推年轻医生成长

对于新成立的科室而言,新医生的培育无疑是科室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入行的医生在临床经验上的不足,往往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主要绊脚石。如何有效地助力这些年轻医生积累实战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也就成为潘振宇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潘振宇采取了一种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科研启迪为引领,全心投入为精髓的人才培养策略。他坚信,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医疗实践的锤炼,每一次的临床实践都是对医术和医德的双重考验与磨砺。为了加速新医生的成长步伐,潘振宇不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临床病例分析,还通过对患者影像、病情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让他们逐步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潘振宇对年轻医生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指导。无论是临床操作细节,还是面对复杂病情时的应对策略,他都事无巨细地进行一对一的悉心传授,确保年轻医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

“医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高强度付出的职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对潘振宇而言,医生的成长并不仅仅依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全心投入、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强大的内驱力也是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鼓励年轻医生多与患者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从而提供更加贴心、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解惑释疑

摒弃对放疗的偏见和恐惧

尽管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但在国内的应用却远低于国际水平。潘振宇提到,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外约有60%~70%的肿瘤患者接受放疗,而在国内这一比例仅为30%~40%,这也导致国内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

“许多患者对于放疗的抗拒源于对技术的无知和传统放疗副作用的恐惧。但实际上,如今的放疗技术已经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精准照射。”潘振宇介绍,通过先进的影像技术确定病灶范围,并利用精密机械技术和计算机逆向放疗计划设计技术,现代放射治疗系统能够精确地将放射线对准肿瘤部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放疗的副作用大大减轻,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治疗副反应。“我们应该摒弃对放疗的偏见和恐惧,积极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一问:肿瘤已切除,为何还需放疗?

有些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仍然需要接受放疗。这是因为,手术往往无法彻底清除所有的癌细胞,特别是那些已经扩散到淋巴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微小病灶。放疗就像是在手术后“打扫战场”,它能够有效杀灭这些残留的癌细胞,从而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潘振宇介绍,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放疗方案也需要“量身定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等因素,来制定最合适的放疗计划。同时,医生还会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放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许多患者在接受放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同时,放疗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癌痛和其他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问:放疗后,会把射线带回家吗?

潘振宇介绍,放射线的作用过程是瞬间完成的。因此,当放疗结束患者起身时,已经不会带有任何射线,患者和家属不必担心会影响家人的健康。

三问:放疗究竟有哪些副作用?

尽管现代放疗技术已经大大减轻了副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治疗并发症,如皮肤红肿、疲劳、局部炎症等。潘振宇解释,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且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对症治疗来缓解。此外,医生还会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放疗相关副作用。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通讯员欧永杰陈述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