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张学良和蒋介石,谁该为“九一八事变”负责

有人说,张学良之所以命令东北军不抵抗,完全是因为蒋介石从中作梗。那么,张学良与蒋介石,他二人到底谁才是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发令者”呢?

我们先来看看少帅在晚年时期对“九一八事变”的回忆。

20世纪90年代,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离开台湾定居美国。在往后的十余年里,他接受了多位专家学者、记者的采访。

晚年的张学良,将自己在“九一八事变”中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归结为错误判断形势,没认清日军意图。

张学良回忆说:“当时在情理上,对日本的判断,如果无故对中国发动战争,以军事占领中国土地,蛮横侵略,凡有深邃眼光的人,会明白将来的后果,对日本不会有利的。他们负责的人安能见不到这一点吗?”

包括在1990年,张学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依旧认为,“九一八事变”,实行不抵抗是对因为日本的意图判断失误。

他说:“你骂我“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是一点不认这个账的,我没有错;可是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把日本的情形搞明白,那我承认。”

此外,在唐德刚、王书君著的张学良口述史《张学良世纪传奇》一书中,唐德刚问及不抵抗政策到底是张学良本人下达的,还是与蒋介石有关?

张学良当即表示:“没有这事情!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这事不关政府的事,不关蒋公的事。”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日,蒋介石正在去往南昌军舰上,并不知晓此事。

“军事上尽量不冲突”,这是张学良在1931年10月以前所奉行的基本准则。随着国民呼声越来越高以及东北民众惨遭日寇欺辱的现实,让张学良恍然醒悟,遂提出“至万不得已时,亦只有采取正当防卫以保持国家之人格。”

1932年1月7日,张学良发表《告北平各校同学书》,表示保证“不屈服,不卖国,不贪生,不怕死”。同一天,又致电退守滦州的东北军拼死抵抗。面对日军的进攻,他开始主张武力收复失地。

包括后来的西安事变,足以证明张学良从此前的不抵抗政策中吸取到了足够的教训,完成了自己从“不抵抗将军”到“民族英雄”的巨大转变。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对当时的形势认知严重不足,是他下达抵抗命令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虽没有明确向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但从他此后数年的一系列举动来看,蒋介石对于全面抗战的爆发同样认识不足,甚至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言论。

与少帅张学良相比,蒋介石的抗日思想经历了几次巨大的变化。且自始至终,蒋介石都没有将日军当成最大的敌人,而是把共产党人视为死敌,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