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第221期|愿天下无“拐”

钱江晚报 2024-11-02 09:00:1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郭闻

据人民日报报道:10月25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一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30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呼富吉、唐立霞拐卖儿童案做出二审宣判,被告人呼富吉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被告人呼富吉限制减刑。被告人唐立霞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

从孩子被拐那一刻起,父母、孩子的命运就发生了180度的转折。正如法院公告里所说的:骨肉分离,亲情断裂,有的父母为寻找子女多年颠沛流离,抑郁而终。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样的新闻时有出现,莫不让人闻之恻然,心有戚戚。也因此,这些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反拐、寻亲为主题的影视文学作品。

比如《失孤》,它以郭刚堂寻子故事为原型。1997年9月21日,郭刚堂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郭新振被人拐走。随后,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踏上了24年的寻子之路。

2015年,电影《失孤》上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公安部开展以打拐寻亲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公安部组织专家,运用最新比对查找手段,成功找回郭新振。一个月后,两名犯罪嫌疑人呼富吉、唐立霞被警方抓获。2023年12月27日,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直至日前山东高院二审宣判维持原判。

郭新振被拐案只是影视作品采用的其中一个真实案例,那些影视作品,基本都采用了真实案例为原型,比如《亲爱的》《宝贝,快回家》等等,因为银幕的悲剧源于生活的真实。这些影视作品催人泪下的背后,是社会在不断地努力试图解决这一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社会问题、原始罪恶。

自古以来,拐卖人口便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犯罪之一,它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也给社会造成恐慌和不安。所以在古代,针对人贩子的刑罚便格外严酷。

那时的贩卖人口,主要是基于贩卖劳动力、传宗接代的原因,后期更附加了借此骗钱敛财的犯罪动机。

秦汉时将拐卖人口行为和盗杀伤人等重大罪行并提,处极刑。汉代更是会处磔(zhe)刑(砍头后将尸体分裂),而且不准他人收尸。汉朝法律还规定,买家同样要受到处罚服苦役。后来的王朝基本沿用这类律法。

我们现在有时候会听到“采生折割”这个词,这是明代的人贩子“发明”的一种极端残忍的手法,就是拐卖了孩子后弄成残疾,再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上街进行乞讨。当时的明律就规定,对于这样的人贩子,一律凌迟处死,犯人家属就算不知情也要被流放。清代时则是容留包庇人贩子的也一律砍头。

严刑酷法的背后,是是对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行为的毫不容忍,对犯罪分子的毫不留情。

1984年,6岁男孩蒋火林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金石乡被拐至河北省衡水市并改名为刘永旺。40年后,刘永旺(前左二)在姐姐蒋见香(前右二)的陪伴下回家,亲友们为他们披红庆祝。图源:新华社

2

时至今日,文明曙光照不到的角落,仍然有着拐卖人口的罪恶发生着,中外俱是。

除了余华英这样丧心病狂的人贩子,还有个罪大恶极的“梅姨”尚未落入法网,而她们只不过是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的一个缩影。

拐卖人口,特别是拐卖妇女儿童,不仅在我国长期存在,在世界各国同样是危及到公众的社会问题。

2021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全球人口贩卖报告》显示,儿童在被贩卖人口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报告显示,2004年至2018年,可侦测的被贩卖人口总数有所上升,其中儿童占比从13%上升至34%,女童从10%升至19%,男童从3%升至15%。

基本上,全球每3名被贩卖人口中就有一名是儿童。贩卖儿童的原因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原因包括:贫困、孤身未成年人在移民和难民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缺乏支持、武装冲突、家庭功能失调以及缺乏父母照料。

贩运儿童现象发生在全球各地,但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儿童占贩运受害者的大多数,其中强迫劳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常见。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多数被发现的受害者是女孩,主要是为性剥削而被贩运;在南亚,近一半的受害者是儿童,他们被剥削劳动或被迫结婚。

这种犯罪对儿童的身体、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受害者往往会遭受终生的健康问题、严重的创伤相关疾病、焦虑、抑郁和社会融合困难。贩卖儿童破坏了健康的社会结构,使贫困和剥削循环往复。

这些年来,针对儿童的拐卖犯罪,世界各国都在着力打击。

2021年,我国专门出台了《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打击拐卖人口犯罪。我国始终对拐卖儿童犯罪保持零容忍态度。多年来,从明确立案侦查或受理案件后,不受追诉期限限制,到规定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行为一律追究刑责,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打击犯罪提供法治依据。执法机关以打击犯罪的雷霆手段,推动“打拐”取得扎实成效,2023年全国拐卖案件数较2019年下降66.6%。

美国被贩卖人口权益保障法案在2000年通过;英国在2007年推出了大规模的“五音II”行动,旨在拯救受害者,打击贩卖网络;欧盟2010年制定新法律,扩大拐卖人口界定,同时加大处罚力度,重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日本法律对人贩子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

3

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学校社会的保护缺一不可。而同时,对于一些大孩子来说,自我保护也不可缺少,要学会自我保护的几种方式,一些防拐的基本常识,需要家长们给孩子讲一讲。

《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中提到,“加强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教学机构管理,开展人身安全和反拐教育,普及反拐法律、政策措施及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反拐警惕性和人身安全意识,掌握反拐应对和求助方法”。

首先是警惕人贩子的“杀熟”。余英华的所有作案过程几乎都是这样,先和被害人混熟然后再下手。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全球人口贩运问题报告》就指出:一些人贩子有时是企业主、孩子的亲密伙伴甚至家庭成员。由此可见,这是全世界通用且常见的一种犯罪手法。

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保护意识,教孩子远离陌生人,不随意上车、上门,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其次是警惕互联网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人贩子还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暗网以接近、剥削和控制儿童,并利用现代技术逃避侦查并传播剥削内容。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往往没有适当的保障措施,这可能会使他们进一步暴露在人贩子面前”(《全球人口贩运问题报告》)。

当下许多中小学生都会面临网络安全问题,浏览非法、不适当或有害的网络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存在危险的网络互动,制作、发送和接收不良图像或遭受网络欺凌。

环保公益广告说:没有买卖便没有伤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反拐。愿天下无拐!

0 阅读:5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